订单火爆!红太阳再发涨价函,两次涨幅高达47%
7月30日,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发出调价函。由于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原材料价格波动、百草枯需求增长且交货紧张,加上高温天气等因素,公司决定上调价格,42%百草枯母药涨至1.5万/吨,制剂同步调价。
据公告,红太阳百草枯折百产能3.2万吨每年,实物量10万吨,有投资者表示,这是非常大的利润增长极,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下半年利润可期。
这家国内农药龙头,近期产品涨价动作频频。
据调价函披露,7月上旬,公司已将42%百草枯母药价格从年初的1.03万元/吨上调至1.4万元/吨,制剂同步跟进;
7月23日晚,公司又宣布该产品本月底将进行新一轮价格调整;
7月30日,上涨幅度尘埃落定,从7月上旬的1.4万元/吨上调至1.5万元/吨,制剂同步跟进。
两次涨幅高达47%。
6月5日,公司另一主打产品氯虫苯甲酰胺也宣布涨价超30%。不过,由于之前该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拖累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由盈转亏。
“炒股就是炒预期”,不光是红太阳,其他多个化工板块也都受到涨价预期提振,7月23日-24日,红太阳股价两天上涨近13%。
由于产品涨价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投资者普遍预期下半年业绩会显著改善,公司年内扭亏希望大增。
01
一个月两次上调价格
总部位于南京的红太阳,成立于1991年,1993年A股上市。
公司主营除草剂、杀虫剂和化工中间体,创造了“世界首创、自主可控”的“三大”完整产业链,20种产品拥有全球“话语权”。
在公司历经两年多完成重整终获新生,去年12月底,云南省曲靖市国资成为新实控人。
今年7月,作为全球最大供应商,红太阳在百草枯领域的“定价权”集中释放。
从市场反馈看,涨价并未抑制需求—公司在调价函中明确表示“调价至今,订单火爆,交货紧张”;产能方面,红太阳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表示,百草枯开工率维持在100%。
这种“涨价—热销—再涨价”的正向循环,源于百草枯触杀迅速、无残留的特性。而作为全球市占率45%-55%的百草枯行业龙头,红太阳主动调价既能通过规模优势消化部分成本上涨,又能带动全产业链价格中枢上移,形成良性传导机制。
02
涨价对业绩影响有限
不过,百草枯和氯虫苯甲酰胺涨价都是最近的事情,所以对于上半年业绩影响有限。
7月14日,红太阳发布公告,预计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归母净利润约亏损1.68亿元至2.28亿元,上年同期盈利2123万元。
红太阳表示,尽管公司氯虫苯甲酰胺产业链产品上半年市场价格走高,但体量有限且对本期业绩贡献不足,存在滞后效应。
其实,今年上半年氯虫苯甲酰胺价格跌得还是很惨。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红太阳表示,2024年初至2025年初,氯虫苯甲酰胺价格遭“腰斩”,从48万元/吨狂跌至22万元/吨。
5月底,山东友道化学突发爆炸导致供应链瘫痪;6月5日红太阳迅速将97%氯虫苯甲酰胺价格调至30万元/吨。尽管较2025年初涨幅超35%,但距离2024年初的价格仍是跌了有40%。
不仅如此,红太阳在业绩预告中还表示,公司部分主要产品价格上半年处于低位徘徊,毛利率、开工率不及预期,而相关成本费用高于预期。并且,吡啶碱产业链重点产品和装置技改创新,相关支出和运营费用影响了整体经营效益。
03
下半年业绩看好
面对短期业绩压力,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红太阳明确表示已启动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是扩充产能:在曲靖总部基地,推动建成年产5万吨新吡啶碱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年产6000吨氯虫苯甲酰胺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加快建成全球农药行业首家“零碳工厂”;在东至基地,推进建成年产1万吨生物L-草铵项目。
其次是技术升级:在当涂基地,分步完成吡啶碱技改,技术、成本做到行业领先;在万州基地,完成2,3-二氯吡啶产业链技改,并推进氯虫苯甲酰胺扩产和毒死蜱产业链技改。
最后是降本增效:明确2025年目标—产品制造成本下降15%以上,管理、销售、财务“三费”合计下降5%以上,通过“六统一分”集约管控和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
市场普遍认为,随着氯虫苯甲酰胺、百草枯涨价效应在下半年释放、叠加技改扩产与降本增效,红太阳有望逐步摆脱短期亏损,实现业绩触底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