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氯化胆碱反倾销初裁:中国植调剂出口遭遇“高税壁垒”
2025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氯化胆碱作出反倾销肯定性初裁,初步裁定山东奥克特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临时反倾销税为120.8%、山东丰银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银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时反倾销税均为95.4%、其他合作企业(详见原文附件I)临时反倾销税为99.8%、其他企业临时反倾销税为120.8%。
涉案产品的欧盟CN(Combined Nomenclature)编码为ex 2923 10 00、ex 2309 90 31、ex 2309 90 96、ex 2106和3824 99 96。 2024年10月31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氯化胆碱发起反倾销调查。
此次反倾销事件也将氯化胆碱这个被称为“小麦田新型植调剂明星”的产品推上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也是中国植调剂出口遭遇“高税壁垒”的直观缩影。
氯化胆碱:新型多功能植调剂
氯化胆碱也称氯化胆脂,1964年由日本农业部门开发,最早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促进蛋鸡产蛋,因此也称“增蛋素”,1987年作为甘薯生根剂和块根增大剂,被登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始用于农作物生产,90年代进入我国市场。氯化胆碱用途十分广泛,除了用于农作物生产、动物饲料添加剂,还被应用于医药领域和化妆品添加剂等。
同时氯化胆碱可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节植物生理代谢,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多种核心作用,尤其在促进光合产物分配、增强抗逆性和提高产量方面效果显著。
作为一种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型植调剂,在我国发展30年,在中国农业上大范围应用10年左右,前期主要处在推广应用阶段,真正进入爆发期,也就是这最近的3-5年,以前主要是用在马铃薯、山药、甘薯等块根块茎类的作物上,主要起膨大作用。近年来,氯化胆碱已经完成了向小麦、水稻、花生、马铃薯主粮作物、果树作物、叶菜作物等进行应用过渡,已经从膨大素向增产提质的“多面手”转变。
氯化胆碱可以和芸苔素内酯、苄氨基嘌呤、萘乙酸、磷酸二氢钾混配后,可以将生长调节、营养补充发挥的更充分。
截至2025年7月17日,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有效期内国内氯化胆碱登记产品共计52个,包括13个单剂,39个混剂。
那么,此次反倾销初裁对中国植调剂在出口、产业、企业经营方面有哪些影响?
出口:推高成本,价格竞争力下降
将氯化胆碱是生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料之一,欧盟对中国氯化胆碱征收高额临时反倾销税,会使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销售含氯化胆碱的植调剂成本大幅上升。
成本的增加可能导致中国植调剂在欧盟市场的价格上升,使其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欧盟市场上的其他供应商,如本土企业或其他国家的供应商,可能因价格优势而抢占市场份额,中国植调剂的出口量可能因此减少,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和业务拓展。
在成本上升的同时,如果植调剂产品价格不能相应提高,企业的利润也将受到挤压。长期来看,这可能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能力,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加速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反倾销措施可能导致中国植调剂企业对欧盟市场的依赖度降低,促使企业重新调整市场布局,加大在其他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如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这将推动中国植调剂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但同时也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市场调研、渠道建设等工作。
同时为了应对欧盟的反倾销措施,中国植调剂企业可能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发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工艺,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这将促进中国植调剂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行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分化加剧
反倾销措施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引发的贸易摩擦,将使中国植调剂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应对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等问题,这将分散企业的经营精力,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当然在应对反倾销措施的过程中,不同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存在差异,这将导致企业之间的分化加剧。一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持续发展;而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被淘汰出局。
兼具战略定力、技术底蕴
与全球视野才能破局致远
此次欧盟对华氯化胆碱(植调剂)的反倾销初裁,本质上是一场“低端产能”与“规则壁垒”的正面碰撞,更是中国植调剂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的关键转折点。
短期来看,中国对欧盟植调剂的出口将经历“阵痛期”,部分依赖低价竞争的企业面临生存挑战;但长期来看,这恰恰是中国植调剂产业从“技术跟随”转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机遇。
对于企业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登记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规避低端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加速全球化布局,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当低端产能在壁垒前退场,唯有兼具战略定力、技术底蕴与全球视野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规则制定者与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