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药都在哪里?
最近写了几篇国内中草药交易市场介绍的文章,被许多读者教育了一下,说我轻视了西北药都的地位。那号称“天下药仓,西北药都”的地方是哪里呢?
那就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
陇西处于定西市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文峰镇交汇,交通便利,这也为陇西成为中药材重要的集散地提供了地理和交通优势。
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交易传统
悠久的种植历史:陇西中药材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就有 “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 的记载,可见当时陇西的黄芪就已闻名。古代这里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对一些野生药材进行人工驯化和种植,为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贸易兴起:由于陇西地区所产药材品质优良,逐渐吸引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的药商前来采购。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陇西凭借其相对便利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药商们在这里交易药材,使得陇西的中药材贸易逐渐兴起。
战争与动荡的影响:近代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这对陇西的药都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交通受阻、经济萧条,中药材的种植和贸易规模都受到了限制。但即便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陇西的药农们依然坚持种植中药材,保留了产业的火种。
传统种植与交易模式的延续:这一时期,陇西的中药材种植和交易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方式。药农们凭借经验进行种植,交易也主要在当地的集市上进行,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中草药品种丰富
在全国统一普查的 363 个主要品种中,陇西有 96 种,占全国的 26.4%;常用的 130 多个品种中,陇西有 93 种,占全国的 72%。党参、黄芪、当归、板蓝根、甘草、柴胡等均是行业大用量大宗品种,且大部分为药食两用。
产量高
很多药材的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 70%-80%。比如首阳药市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之一,所销售的党参占全国市场 70%,黄芪占全国市场的 50%,是全国黄芪、党参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
陇西县的中药材种植品种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
大宗品种:
黄芪:陇西是 “中国黄芪之乡”,黄芪以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份含量高而成为芪中精品,具有 “补气升阳、益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的功效,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党参:根条通直,色泽光白,容汁饱满,质量上乘,是陇西中药材的重要 “拳头” 产品。
当归:种植历史悠久,与岷归齐名,在中药材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红芪:药用价值高,是很好的补药,俗称 “小人参”,也是陇西享誉国内外市场的名产。
其他常见种植品种:
柴胡: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在陇西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等功效,在陇西县广泛种植。
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是陇西的中药材种植品种之一。
桔梗: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等症状,陇西从外地引进后培育种植成功。
新兴推广种植品种:
淫羊藿:是甘肃省大宗野生中药材品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陇西县加强了淫羊藿的栽培研究和试验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一定规模。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大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较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占地面积:总占地 200 亩,设有 400 多间中药材交易商铺和黄芪、党参原药材交易区以及中药材切片交易大厅。
交易容量:可满足 2000 多个固定中药饮片加工户入场交易,原药材交易占地广阔,能满足大量客商的交易需求。
交易量:每年有近 50 万吨西北地产大宗原药材和切片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交易额:年交易额可达百亿元。
交易人气:逢集日参与人数最多时达 5000 人以上,人少的时候也有一两千人。
配套设施:市场内物流信息企业就有 20 多家,为中药材的运输和信息流通提供了便利。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是西北最大、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之一,对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仓储优势明显
陇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等条件适宜中药材储藏。陇西周边药材仓库林立,年常规静态仓储量 50 万吨以上,仓储量居西北地区之首。
政策扶持
资金支持:
财政衔接资金投入:2024 年,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有 2951 万元用于中医药产业方面。市级财政也安排市级衔接资金 500 万元,主要用于扶持陇西县中医药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包括发展中药材种业、推进产地加工和精深化加工、完善中药材仓储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构建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等。
项目资金争取:近两年,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争取国家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省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等,累计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以及财政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近 3 亿元。2024 年争取中央内预算投资项目资金 3450 万元,其中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 2700 万元,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 750 万元。
种植补贴:当地政府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给予补贴,例如 2024 年陇西县根据不同的种植标准,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给予物资补贴,包括有机肥、复合肥、生物菌剂等农资产品。
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政府投资建设中医药产业孵化园等园区,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集中的生产、加工、研发等场所,吸引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例如陇西县政府投资 9.6 亿元建成的甘肃陇西中医药产业孵化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联农带农政策扶持:为了有效发挥帮扶项目资金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制定了相关联农带农政策。例如通过就业带动,推动经营主体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订单带动,支持企业、合作社与农民订立统购统销订单合同;技术指导,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等;保价收购,保证农产品销售和农民预期收益等。
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例如在高新项目和设备更新等方面为企业申请资金补贴。对开展中药材加工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给予支持,推动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市场拓展支持:政府积极举办中药材博览会等活动,提高西北药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中药材的销售和市场拓展搭建平台。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材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东西部协作支持:借助东西部协作的机遇,争取青岛等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例如青岛市科技局设立科技惠民示范引导专项,为陇西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