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积温,它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作者:庄稼补习班 内容团队 2025/7/4 8:50:40
一、积温的定义积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当日平均气温达到一定温度(生物学下限温度)以上时,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通常用公式表示为:积温 = ∑(当日平均气温 - 生物学下限温度)。例如,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说,生物学下限温度是 10℃,如果某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15℃,那么这一天的积温就是 15 - 10 = 5℃。积温是衡量热量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有效热量。二

图片


一、积温的定义


积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当日平均气温达到一定温度(生物学下限温度)以上时,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通常用公式表示为:积温 = ∑(当日平均气温 - 生物学下限温度)。例如,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说,生物学下限温度是 10℃,如果某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15℃,那么这一天的积温就是 15 - 10 = 5℃。积温是衡量热量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有效热量。


二、积温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


图片

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决定因素

图片

不同的粮食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一定数量的积温。以小麦为例,小麦从出苗到成熟需要积累一定的有效积温。一般情况下,冬小麦的生长周期较长,需要的积温也相对较多。在适宜的积温范围内,小麦能够正常地完成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如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如果积温不足,小麦的生长周期会延长,可能导致小麦不能在最佳时期成熟,影响产量和品质。例如,在高纬度地区,由于热量资源有限,积温相对较低,小麦的生长速度较慢,成熟时间推迟,而且可能会受到秋季低温霜冻的影响,造成减产。


对于水稻来说,其生长发育也需要足够的积温。早稻、中稻和晚稻对积温的需求有所不同。早稻一般在春季气温回升后播种,需要的积温相对较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熟。而晚稻播种时间较晚,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足够的积温,以保证在秋季收获前能够正常成熟。如果积温供应不足,晚稻可能会出现灌浆不充分的情况,导致稻谷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


图片

品种选择的依据

图片

积温条件决定了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在积温较高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喜温的粮食作物品种。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积温充足,可以种植双季稻,即早稻和晚稻。一些高产的水稻品种如超级杂交稻,需要较高的积温来保证其生长发育和高产特性。这些品种在充足的积温条件下,能够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从而提高产量。


相反,在积温较低的地区,就需要选择耐寒、生育期较短的粮食作物品种。比如在东北地区,由于积温相对较低,主要种植春小麦和一些早熟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够在有限的积温条件下完成生长发育过程,避免因积温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


图片

影响产量和品质

图片

积温充足有利于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在适宜的积温范围内,作物的叶片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以玉米为例,充足的积温可以使玉米的光合作用时间延长,光合效率提高,从而增加玉米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提高产量。同时,良好的光合作用也有助于玉米籽粒中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积累,提升玉米的品质。


但如果积温过高或者过低,会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积温过高可能导致作物呼吸作用过强,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质,反而降低产量。而且高温可能会引起作物的生理失调,如玉米在高温下可能出现花粉活力下降,影响授粉受精,导致秃尖、缺粒等现象。积温过低则会使作物生长缓慢,不能充分积累养分,导致籽粒干瘪,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