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肥行业的现状调研及前景分析

作者:《世界农药》,2025年4月,第47卷 内容团队 2025/4/25 10:16:27
编者按,药肥是将农药与肥料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加工融合在一起,形成既能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又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大中微量元素的综合性药肥颗粒混剂。药肥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达到减量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研制推广绿色环保、功能高效的新型药肥具有重要意义。但药肥市场存在产品标签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等

编者按,药肥是将农药与肥料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加工融合在一起,形成既能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又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大中微量元素的综合性药肥颗粒混剂。药肥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达到减量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研制推广绿色环保、功能高效的新型药肥具有重要意义。药肥市场存在产品标签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等问题,不利于保障农业生产。针对药肥市场存在问题,为指导药肥产业有序健康发展,2024年安徽中农纵横农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设立“药肥市场现状和政策调研”课题,全面调研我国药肥行业的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行业发展建议,分析市场前景。


1
中国药肥行业现状调研


1.1 调研方法与目的


本次药肥调研方法多样,主要包括‌问卷、电话访谈、山东省内代表性企业实地座谈、山东省外典型企业邀约座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药肥产品性能、市场供需情况、企业运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山东省内代表性企业实地座谈,了解药肥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市场销售、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山东省外典型企业的座谈调研‌,了解不同地域药肥市场特点以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药肥企业经营的经验和发展成果。


1.2 调研实施


202457月,成立调研组,筹划调查思路、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

202489月,开展实地调查、座谈交流与会议交流调研。202481518日,开展实地调查、座谈交流调研,调查企业包括山东金秋园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济南约克农化有限公司。2024821—23日,召开会议交流调研,会议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七届农药颗粒剂科学发展大会暨药肥专业委员会年会,与报告专家及行业人士交流药肥相关信息,并在大会期间举行了2场企业座谈会,座谈企业包括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年年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4915—17日,开展电话访谈调研。与药肥市场领先企业进行了2次主题性电话访谈调研。


1.3 中国药肥行业的现状

1.3.1 产品属性、应用领域及潜在诉求

经调研及反馈,我国药肥的属性是将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及杀菌剂等、未来将可能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类生物农药等)与肥料(氮、磷、钾、中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及生物添加剂等)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应用高塔、挤压法、掺混法等工艺加工融合在一起,形成外观为圆形或不规则颗粒(类似复合肥或尿素的形状)、具有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同时,并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大、中微量元素以及营养组分等。

药肥技术的优势在于将施药和施肥2个步骤合一,减少了农药喷施的环节,操作更加简便;再者,农药均匀分布在填料(肥料)中,避免了农民操作中接触高浓度农药,降低了接触农药产品造成危险的概率,并且药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使农药达到一定的缓释效果,药效时间更长,减少了农民接触农药的机会,降低农药施用过程中对人体(有益生物)的伤害;加之,将药肥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及应用等环节合二为一,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节省了劳动力,减少了用工时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我国药肥剂型有颗粒剂、药肥水剂、粉剂和胶囊等多种形态和剂型等,但主流的剂型为颗粒剂,药肥的外延概念为药肥一体化技术。据ICAMA的统计,截至202411月,我国药肥登记作物共计16个,其中,累计登记药肥产品数量前4位的作物分别是水稻、甘蔗、花生和小麦,占已登记药肥总量的70%左右,可见,当前我国药肥作物市场比较集中。


我国药肥应用的作物主要为经济作物、大田作物或类大田作物。大田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和甘蔗等,还包括葱、姜、蒜和块茎类等经济作物。此外,特()肥主要应用在果树(柑橘、芒果、荔枝、苹果、桃、猕猴桃等)、蔬菜(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葱姜蒜等)、烟草、马铃薯、草莓等经济作物。不同作物,因功效和成本的不同,药肥市占率也有差异(1)


1 我国大药肥应用的作物、市占率及预测(%)


图片


数据来源:中农纵横调研汇总


我国药肥区域市场较为广泛。目前,我国药肥市场应用的省份达14个之多,其中,华南地区的广东和广西等,中原地区的河南和河北等,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华中地区的湖北和湖南等,华东地区的江苏、安徽等,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见图1)


图片


1 我国药肥市场分布情况(2024)(数据来源:中农纵横调研汇总)


参考国际药肥产品的主要功能,需要有预防农作物病虫害、作物营养或作物生长调节中的2种及以上。未来市场主体及农户将对药肥产品赋予更多的功能和诉求:如药肥结合互作增效增产,平衡施肥营养齐全;广谱高效(农药的功效)、前控后促、增强抗逆性;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省工节本,增产增收;以肥代()料,安全环保,储运方便,低碳节能和多方受益等。


1.3.2发展历程


目前,国外的药肥一体化技术已发展成为肥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多是以化肥为载体进行施药而国内的药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相对不足。国外对药肥的研究开始较早,而中国对药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除草药肥的研究为


迄今,我国药肥行业已历经40多年,发展过程基本与农药颗粒剂相生相伴,发展历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


我国科研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药肥,如浙江和宁夏采用包衣法将除草剂包裹在尿素颗粒外表研制而成的除草尿素,在生产上作追肥施用,虽已形成产品,但因肥料和除草剂的过分单一,营养不全面,杀草谱较窄,综合应用效果不理想,未能推广应用,可将1980-200年年划为药肥市场的起始阶段,主要是理论提出的时期,市场发展十分缓慢,市场也对省时省工产品并无迫切需求,药肥的优势无法体现,产品施用综合效果不理想,推广面积小,市场对药肥的认可低。第二阶段是2000—2011年,为药肥探索阶段,出现了除草药肥和杀虫药肥等产品。第三为起步阶段,时间约在2012—2016年,更多农药(有效成分)的药肥产品上市,新品类杀菌药肥产品开始出现。


2017—2018年为证件储备阶段,表现为市场主体集中储备药肥证件,药肥产品登记和上市也迎来小高峰(2),出现证件集中登记的现象与市场发展以及需求相关性较大,此阶段主要是大量杀虫药肥的出现,且以新烟碱类和酰胺类农药产品为主,替代和迭代传统的高毒有机磷类杀虫颗粒产品,产品向低毒、高效、绿色环保等方向迈进。

图片


2 2009—2024年我国药肥登记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ICAMA中农纵横汇总)



2018—至今为现阶段,是药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新作用机理,新成分产品综合研究和应用增多,叠加杀菌药肥证件储备及上市产品迎来高峰,市场迎来快速发展。


1.3.3 药肥市场


结合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资料及此次调研的汇总,截至202410月,我国药肥行业总产能为341.4t左右(数据为不完全统计,2019年为180t)(见表2),总产量约为300t,药肥产能利用率为87.87%,其中,企业对外委托加工能力为119.55t,占总产能的比例为37.2%


目前,药肥市场需求在300t左右,供应略有过剩。随着一批规模化产能(济南天雨百禾、广东中迅农科等)的释放,预计2025年药肥产能将达到500t,届时,我国药肥产能无序扩张与需求自然增长间的矛盾已经存在,市场主体应做好市场需求的研究,警惕供需严重过剩的风险。


2 我国药肥颗粒剂供应能力及工艺情况(统计的时间截至2024年10月)


图片



据调研反馈,药肥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策不够完善,管理也不规范、严格,尤其大药肥市场(以复合肥为载体的大包装规格,每袋()重量40kg,下同)生长有些野蛮,使得更多的农药、肥料企业进军该领域。


目前,我国大药肥市场领先的企业基本是以农药证件资源为依托,逐渐发展壮大。当前,我国大药肥市场主体包括广东中迅、广西田园、诺普信,广西多得乐、金丝鸟、广西汇丰、河南远见、六夫丁、四川年年丰、陕西丽碧康、广东真格、好年景及地卫士等企业(品牌)


目前一些不规范、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在鱼目混珠的市场环境下,短期或许还能分一杯羹,但随着国家对农药注册登记、标签标注等方面的管理趋严,市场必定会越来越规范,不正规的、没有品牌或者规模很小的企业,退出市场亦是大势所趋。


1.3.4 主要政策


当前,我国药肥行业的标准《颗粒状药肥技术规范》(NY/T 35892020)仅对载体技术进行了约定,但没有形成市场查罚的依据,团体标准《药肥产品标签标识规范》并未得到大部分监管部门的认可和采纳。


目前,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新版《农药管理条例》和《NT/Y35892020颗粒状药肥技术规范》以及2023年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发布的公告《关于征求农药颗粒剂产品管理措施意见的函》(3),但针对药肥产品质量的标准、评价方法标准和应用标准等还未制定,市场主体未能在同一标准上经营,存在劣币逐良币的现象,也给假冒伪劣产品可乘之机。


3 我国农药颗粒剂产品适用范围指导目录(2023)


图片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



2
中国药肥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方面的调研和信息反馈,归纳出药肥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汇总如下:


(1)生产方面主要为当前我国药肥产能无序扩张与需求自然增长间的矛盾已经存在,需要谨防产能严重过剩的风险;药肥工艺技术还较为粗放,科学合理的药肥生产配方较少,生产加工及应用过程中未能解决有效成分的分解,企业对药肥研发的投入、产品升级(包膜工艺、精准释放和降解规律)跟不上农业生产需求及要求;药肥产品的肥料偷减含量、无证件等非法生产等;药肥出厂包装上农药方面的信息标识比较合规,但是肥料(成分和含量不足)标签信息不完整或没有。


(2)市场流通端:主要为大药肥流通以复合肥的渠道为主,渠道对产品有关农药的认知、市场教育和渗透率还不够,同时药肥产品流经农药渠道,主体对肥料认知也存在缺陷;药肥存在运输半径(300~500
km左右)的壁垒,对远距离渗透市场存在较大障碍;对产品流通监管不明确、标签混乱等问题,加剧药肥流通环节的不公平竞争;违规经营屡见不鲜,流通市场上的产品数量多于实际登记的数量;市场上的药肥产品规格和标识方式众多,在含量标识、科学使用指导、安全提示上不够清晰,给消费者选择造成困难,更有甚者刻意隐瞒含量,模糊风险,给使用者带来隐患,最终将会影响作物产量。


(3)药肥终端:主要为终端用户对药肥认识不清晰,对药肥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认为药肥能解决作物全生长周期的所有问题,即药肥产品能解决所有的病、虫、草害和满足作物的营养;实际应用来看,药肥的“效果一般”和“容易出现药害”是有些种植户不愿意再次购买药肥的主要原因;药肥产品不是万能的,但有些市场主体在药肥上夸大效果,回避市场的问题和痛点,如渠道在宣传水稻药肥时,只注重增产但忽略了对稻田鱼虾伤害的风险;药肥在大田上对一些病虫害等痛点优势不明显,但一些不良商家明知这些问题,仍旧宣传药肥什么都能治,对什么都管用,严重误导农户,久而久之在农户与经销商群体中,药肥产品势必存有质疑。


(4)应用端:主要为药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普遍;药肥的营养需求与防治病虫草害不能协同的问题时有发生;存在对作物的安全性隐患、使用效果差和产品性价比不高的现象;市场未能提供科学的配套使用技术,药害、肥害时有发生,种植户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药肥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过量或盲目使用药肥的情况,无法发挥药肥的优越性,还造成资源的浪费。


除了上述问题外,有农药、化肥双资质规模企业对外委托业务的风险很大,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溯源责任主体一般不会主动承担;此外,药肥的质量保障和赔偿机制也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药害、肥料不足或致作物减产和药肥产品变质等等),厂家、经销商和农户互相推诿;还有,药肥生产的2大主体(农药、肥料)也存在各自掣肘,一方面农药加工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药肥生产发展的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肥料企业对农药证件、渠道、加工技术及法规等要求明显掌握不足。


总之,以上问题的存在,将不同程度约束、影响药肥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2 前景预测


种植户施用药肥,既能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提高药效和肥效,又可以节省劳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药肥对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近几年,我国药肥行业发展飞速,2024年相比2021年,我国药肥销售额、使用量增速分别为100%66.67%,近3(2024—2021)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5.99%44.22%(见表4)


4 2019—2024年我国药肥行业的规模变化增长情况及预测


图片


注:NA用于表示某些数据没有收集到或无法获取(下同)(数据来源:中农纵横调研汇总)


ARN(Agrochemical)的统计,我国土传和地下病虫害及水田除草等市场容量约为100亿元。据调研反馈,药肥终端市场农药费用平均占比约为15%(主要登记、农药原料、加工及推广等费用)。假如药肥占据全部市场,成本按照15%占比计算,可推算药肥市场潜力容量约为666.66亿元。


依据经验,应用计算机模拟,建立销售额和年份间隔(数量)的定量模型(过程略)y=74x-80(R2=0.8748)y代表市场规模(亿元)x代表年份间隔的数量(每一间隔为3个自然年)。依据模型推算(见图3),以潜力市场容量666.66亿元计,对应的用量为2,222t,理论预计在2043年左右,可实现这一目标。


图片

3  2019、2024年药肥市场规模及2027年预测(数据来源:中农纵横)



3
建议和展望


经过多种方式的调研以及资料汇总,对我国药肥产业的现状、市场特点、发展趋势及出现的主要问题逐一分析,做出一系列建议和行业展望以供参考。


3.1 建议


(1) 市场主体应严把产品质量关,慎重总量开发,并加强对药肥产品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审查,设计合理的最高推荐剂量和以需求为总量的产能规划,谨防走产能严重过剩的老路。同时,市场在开发药肥产品时,应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活性成分能够精准释放,且肥料含量要达标,在环境容量和产品使用效果上做好平衡。


(2)‌政策制定应进一步完善登记和标签标示要求,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定药肥混剂登记的农药种类和使用范围,防止出现药肥混剂过多、过滥等不良倾向。同时,应加强对药肥产品的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合规经营,对于使用风险小、农业生产和农民确实需要的产品,方可允许登记、生产和使用。此外,鼓励产品向颗粒剂、水剂和粉剂等多方向发展,以契合不同农业生产场景和痛点需求。


(3)‌研究机构应加强药肥工艺及需求的开发,建立药肥应用标准和细则,致力于药肥工艺的研发和创新,提高药肥产品的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实现产品的精准性和长效性,提高药肥产品的缓控释放能力,确保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和作物保护。此外,重点开展研究药肥产品施用后其农药在土壤中的动力学规律、开展实际农药残留监测以及调查药肥颗粒剂施用后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等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市场主体、政策制定及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推动药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同时保障环境和生态安全。


3.2 展望


药肥能践行以预防为主的植保理念,可实现省时省工的社会价值,是响应化肥、农药国家双减政策的场景化应用,契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


将肥料和农药合二为一,在农药、化肥供给过剩的背景下,药肥的概念和功能具有较强的市场洗牌效应,促进了市场快速发展(4年,我国药肥市场的销售额和用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5.99%44.22%)。现阶段,药肥市场供需两旺,药肥市场潜力容量较大,也成为农资行业新的增长点,理论上潜力市场达666.66亿元,前景用量可达2222t左右


当前药肥市场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因药肥产品国家双标的缺失,农药、化肥管理单位还不协同,产品技术不成熟,如若不改观,良好的发展势头势必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范,才能确保药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相信在政策管理及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将会明显提升,药肥市场更将趋于规模化、合规化、集中化。


总之,药肥产品要兼顾高效性、合规性和安全性,市场主体应阐明药肥的潜在风险,解决政府之关切问题。农药的防治措施和肥料的应用决策,应全盘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物保护提倡多战术战略,强调各种战术的有机协调,尤其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调控因素,尽量少用化学农药,强调对有害生物的数量进行调控,不盲目追求根绝,同时产品能满足作物生长周期的营养,不缺肥,不脱肥,在药肥应用场景上,能保障作物的稳产、丰产。

作者:邢冰寒,于志波迟归兵杨益军 吴江,赵小枚


来源:《世界农药》,2025年4月,第47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