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生防真菌——木霉菌
木霉菌(Trichoderma)属于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黏孢菌(Gloiosporae)类。Rifai根据形态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哈茨木霉(T. harzianum)、绿色木霉(T. virid)、钩状木霉(T. hamatum)、长枝木霉(T. 1ongibratum)、黄绿木霉(T. aureoviride)等。 木霉常见于土壤中,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群落;在植物残体及动物粪便上,植物根围、叶围、种子、球茎表面等也经常可以分离到。自1932年Windling发现木素木霉(Trichoderma lignorum)可以寄生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后,木霉菌就作为一种重要的拮抗菌被广泛研究,其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主要被用于田间蔬菜真菌类病害的生物防治。 但是研究也发现单独用木霉防治田间蔬菜病害受众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有时效果并不明显。而与某些杀菌剂微量综合使用则能提高木霉在蔬菜植物根际中的定殖能力,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生防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特性与生长条件 木霉菌制剂作为一种生物性农药逐渐被应用。其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很强,生长速率主要表现在木质素和纤维素丰富的基质上,并且易于繁殖。木霉菌能在植物的根际繁衍,并利用土壤的空间和养分来控制有害的真菌;同时,它还能通过分泌抗生物质来抑制有害真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但是,木霉菌对田间防治效果、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期尚存在不确定性。 适宜木霉菌生存的温度为 25-35 ℃。木霉菌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一般相对湿度要达到92%以上,93%-95%的湿度才能使其孢子形成,只有生活在相对潮湿的土壤中生命力才较强。另外,最适宜木霉菌生长的pH值为3-7,因此相对酸性的土壤更适合其分生孢子的生长。
登记情况
作用机理与功效 木霉菌的竞争作用 木霉菌对营养和空间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木霉菌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通过自身的快速生长、繁殖来夺取植物根际附近的养分和空间,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削弱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木霉菌的生长速度远远大于植物病原菌的生长速度,因此,能够有效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 木霉菌的重寄生作用 重寄生作用是木霉菌生物防治中重要机制之一。研究发现,木霉菌与寄主真菌间的专化关系主要由寄主细胞表面外源凝集素决定;木霉菌丝在禾谷镰孢菌上通过紧贴、缠绕、穿插等方式寄生,使禾谷镰孢菌菌丝变形,最终消亡;木霉菌能够侵入核盘菌菌丝内部,依附、缠绕在病原菌菌丝上,最终使核盘菌菌丝体断裂,直至解体。 木霉菌的抗生作用 抗生作用主要是指木霉菌通过分泌拮抗性物质来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木霉菌可产生上百种抗菌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木霉素、胶霉素、绿木霉素、抗菌肽等。这些次生代谢产物能够起到抗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可为农用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材料。 木霉菌的诱导抗性作用 木霉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主要体现为2方面:一是通过调节激发子或效应因子达到调节植物抗病反应的作用;二是通过木霉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让细胞壁释放具有诱导植物抗性作用的寡糖类物质。 木霉菌的协同拮抗作用 木霉菌的拮抗作用常被认为是2种以上的机制同时或顺序作用的结果。基于多机制性,木霉菌具有协同增效能力。研究发现,哈茨木霉菌与杀菌剂协同使用能够有效抑制番茄灰霉病,且抑制率大于两者单独使用;深绿木霉菌发酵代谢物与芸苔素内酯根据一定比例复配,在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效果上高于二者单独施用;木霉菌对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作用往往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菌株的生防机制侧重不同。 木霉菌的促生作用 木霉菌对植物有促生作用,能够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提高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溶解性、改善植物根际微生态,从而促进植物吸收与生长。
使用方法 处理土壤:将木霉菌粉剂和育苗基质以1:500的比例充份混合后直接播种或扦插。若直接处理苗床,可按1:10的比例与育苗基质混匀后,撒入苗床,每公斤处理苗床10-15㎡。 拌种或浸种:将木霉菌剂稀释100倍,浸种2小时后播种,或者拌种后直播。 根部处理:移栽前,以木霉菌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然后定值;移栽后,可用500倍液灌根。 喷雾:以木霉菌剂600~800倍液进行喷雾,发病前或初期使用效果更佳。 制作生物肥:将1公斤木霉菌加入1000公斤有机肥中,作为生物肥料使用。 注意事项: 1、使用木霉菌时切勿同时使用杀菌剂,如果一定使用,建议在使用杀菌剂之后的5-7天后再使用木霉菌。 2、切勿在高温强光下使用木霉菌。切勿将木霉菌使用在土壤地表,以免紫外线过强而引起杀菌。 3、使用木霉菌之后应保持土壤5-7天湿润,不可过干以免影响萌发。 4、即开即用,以防感染其他杂菌;在使用粉剂滴灌时,应尽可能缩短滴灌时间,因为木霉菌属于好氧菌长时间的缺氧会导致菌的活性。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