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肥料的选择和施肥技巧
科学施肥是水稻稳产高产的核心,需围绕 “选对肥、施准肥、控用量” 三大核心,结合生育期与产量目标灵活调整。以下为系统化优化方案。
第一步:选 “对” 肥料,按需匹配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营养需求,选择对应类型与配方的肥料,兼顾土壤特性(如酸性、秸秆还田情况)。
1. 基肥(配方肥为主)
机插秧侧深施肥:选用控失型掺混肥,推荐配方 22-14-12 或 2:1:1.2(N-P₂O₅-K₂O),每亩用量 22-28kg。
人工撒施:选用均衡型配方肥,推荐 15-16-14 或相近 N-P₂O₅-K₂O 比例。
酸性田(pH≤5.5):用钙镁磷肥替代部分过磷酸钙,同时每亩增施 30-50kg 生石灰 或含硅碱性肥,调节土壤酸碱度。
2. 分蘖肥
常规用量:硫酸铵 3-5kg + 尿素 2-3kg/ 亩。
特殊情况:若秸秆全量还田,可减少 10% 氮肥用量(秸秆腐熟会释放部分氮)。
3. 穗肥
常规用量:尿素 3-5kg + 氯化钾 2-3kg/ 亩。
关键注意:若叶片出现披垂(长势过旺),需先晒田 7-10 天,再施穗肥,避免倒伏。
4. 微量元素肥
返青期:缺锌田块每亩施 1kg 硫酸锌,促进根系发育,防僵苗。
孕穗 - 灌浆期:无人机叶面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 + 0.1% 硫酸锌 / 硼砂,提升灌浆效率,预防高温逼熟导致的空秕粒。
5. 有机肥
用量:每亩施 200-300kg 商品有机肥 或 1t 腐熟厩肥。
施用时机:翻耕前全层施入,可减少后期氮肥用量 10-20%,改良土壤结构。
第二步:掌握 “准” 技巧,精准调控
结合水稻需肥规律与田间长势,优化施肥时期、比例与方式,减少浪费并提升肥效。
1. 元素分配:按需调整比例
氮肥 “前控后补”:基肥占 50-60%、分蘖肥占 20-30%、穗肥占 20-30%;高产田块可将穗肥比例提高,防倒伏、增粒重。
磷肥一次性基施:磷肥移动性差,基肥时全量施入即可满足全生育期需求。
钾肥分次施用:基肥占 50-60%、穗肥占 40-50%,增强抗倒伏能力与结实率。
2. 施肥方式:提升吸收效率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料深度 4-6cm、距根系 3-5cm,可减少总氮用量 10-30%,且省去 1 次追肥,省工高效。
“以水带氮” 追肥:追肥前排水落干 2-3 天,施肥后 24 小时内建立 3-4cm 浅水层,减少氨挥发损失,提升氮肥利用率。
3. 看苗诊断:动态调整方案
不同产量目标施肥速查表(非侧深施肥田)
四、常见施肥误区提醒
单一追施尿素,不补钾肥:易导致水稻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差,且米质下降(如垩白粒增多)。
一次性 “一炮轰” 高氮复合肥:造成前期旺长、无效分蘖过多,后期脱肥早衰,产量反而降低。
长期单用尿素、碳铵:破坏土壤酸碱平衡,导致土壤酸化,同时引发缺锌、缺硅等问题,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五、长江中下游单季稻施肥操作日历
播前 10-15 天:完成测土→确定肥料配方→翻耕田地,同步施入基肥、有机肥,酸性田块加施石灰。
移栽后 5-7 天:施返青肥,搭配锌肥与少量尿素,促进幼苗扎根返青。
移栽后 15-18 天:施分蘖肥,按 “硫酸铵 + 尿素” 配方施用,增加有效分蘖。
倒二叶露尖时:施穗肥,按 “尿素 + 氯化钾” 配方施用,减少小穗退化。
齐穗后 7-10 天:无人机叶面喷施泰博光合“稻侬好”,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灌浆,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按 “精准选肥 + 时期匹配 + 科学方法” 三位一体操作,可实现水稻亩产 600kg 以上,同时减少 10-20% 化肥用量,兼顾稳产、提质与节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