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下水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的方法,共设6个处理:W1,淹水处理,淹水保持2 cm土层;W2,干旱处理,加水调至田间持水量的70%;W3,干湿交替处理,干旱-淹水-回旱;W1+S,淹水+秸秆处理;W2+S,干旱+秸秆处理;W3+S,干湿交替+秸秆处理。各处理恒温25 ℃培养60 d,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试验时,称取过2.00 mm筛的供试土壤500 g,按每500 g土壤(干质量)中添加10 g粉碎后的秸秆,充分混匀后装入培养容器中。培养期间采用差重法补充去离子水,分别在第1、3、5、7、15、30、45、60天进行取样,取完土样后继续进行培养。
结果与分析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中磷有效性的影响
随着土壤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呈现出第1天至第3天快速增加,3 d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土壤培养60 d后,W1+S处理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最高(见图1,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下同)。
图1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变化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土壤培养60 d后,不同处理的土壤中Ca2-P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见图2),其变化趋势为W1+S>W1>W3≈W2+S>W3+S>W2,W1+S处理的土壤中Ca2-P含量比W2处理的提高22.25%。W1+S处理的土壤中Ca8-P的含量最高,Ca10-P、Fe-P的含量最低。6个处理的土壤中,Al-P、O-P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图2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含量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占比的影响
土壤培养60 d后,W1+S处理的土壤中Ca2-P和Ca8-P占比显著增加、Fe-P占比显著减少(见图 3),这说明W1+S处理的土壤中Ca2-P和Ca8-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土壤中Fe-P的转化。
图3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占比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土壤pH
随着土壤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的土壤pH变化趋势为:第1至第7天快速增大,第7天后趋于稳定。土壤培养60 d后,W1处理的土壤pH最大(见图4),其次是W3、W2+S、W2和W3+S处理的,W1+S处理的最小,W1+S处理的土壤pH比W1处理的降低0.48。
图4 不同处理的土壤pH的变化
(2)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
土壤培养60 d后,不同处理的土壤中DO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见图5。
图5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DOC含量
(3)土壤中Fe2+含量
土壤培养60 d后,不同处理的土壤中Fe2+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见图6。
图6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Fe2+含量
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与无机磷形态、pH及DOC、Fe2+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土壤培养60 d后,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与无机磷形态、pH及DOC、Fe2+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见图7(图中*表示P≤0.05,**表示P≤0.01)。
图7 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土壤中无机磷形态、pH及DOC、Fe2+含量的相关性
讨论与结语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W1处理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W3、W2处理的,这表明水稻土在淹水的情况下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
试验结果还显示,在相同水分条件下,与不添加秸秆的处理相比,添加秸秆的处理在培养60 d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升高11.22%~18.48%。
土壤中DOC含量是衡量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试验表明,W1、W1+S处理能提高土壤中DOC含量,在长期淹水条件下,能充分释放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DOC。试验结果显示:土壤中DOC含量的升高与有效磷含量升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DOC含量升高的同时,也能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秸秆碳能通过驱动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转化,促进土壤中有机磷的矿化来提高有效磷含量。DOC能够激活土壤中的残留磷,并减少磷的固定。
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磷素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其赋存形态是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试验结果显示,W1+S处理能显著提升土壤中Ca2-P、Ca8-P含量,并能降低土壤中Ca10-P、Fe-P含量,由此可推断出淹水+秸秆处理能促进土壤中Ca10-P和Fe-P向Ca2-P和Ca8-P的转化。
铁循环对稻田土壤有着重要影响。在稻田的淹水-干燥交替过程中,主要通过氧化还原过程来调控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从而影响金属元素的迁移以及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淹水+秸秆的处理条件下,土壤中Ca2-P和Ca8-P的占比升高,Fe-P的占比降低(见图3),且土壤中Fe2+的含量也有所升高(见图6)。
综上,试验在淹水(W1)、干旱(W2)、干湿交替(W3)、淹水+秸秆(W1+S)、干旱+秸秆(W2+S)、干湿交替+秸秆(W3+S)等6个处理条件下,验证了土壤中各有效磷素的形态、含量、比例的变化趋势,明确了土壤中有效磷的形态转化与土壤中DOC含量、Fe3+/Fe2+比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效磷素含量的提高;在淹水+秸秆的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淹水能充分释放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DOC,DOC含量的升高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升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淹水+秸秆处理能促进土壤中Fe-P中的Fe3+还原成Fe2+,并释放H+,促使土壤中Ca10-P向Ca2-P和Ca8-P转化。因此,从整个培养期看,在淹水条件下,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稻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