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虫啉、啶虫脒,哪个效果更好?区别在哪里
吡虫啉和啶虫咪虽然名字有点差距,但二者都属于第一代烟碱类杀虫剂,属于同一类杀虫剂,都是针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特效,主要防治蚜虫,蓟马,飞虱等害虫。
啶虫脒又名莫比朗、吡虫清、乙虫脒、蚜克净等,最早于1996年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开发并市场化推广,这也是继1991年德国拜耳推出的吡虫啉、1995年日本武田推出的烯啶虫胺之后,开发并推广的第三个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同时具有触杀、胃毒、渗透和内吸等杀虫作用,通过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干扰昆虫神经系统的刺激传导,引起神经系统通路阻塞,造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部位的积累,从而导致昆虫保持兴奋,全身痉挛、麻痹,并最终死亡。
吡虫啉为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使其麻痹死亡。吡虫啉具有内吸、触杀、胃毒多重药效,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吡虫啉是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杀虫剂,与目前常见的神经毒性杀虫剂作用机制不相同,因此,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的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因此,吡虫啉速效性好,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温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主要用于防止刺猬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所以,吡虫啉是防治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害虫的最佳药剂的选择。
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同
两者虽然在防虫范围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区别。
区别一:在杀虫的速度上面有明显的差距,啶虫眯是触杀型的杀虫剂,用它打低抗性蚜虫、飞虱,可以做到前打后落;吡虫啉速度比较慢,一般24到48小时达到死虫高峰期!
区别二:在防虫持效期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啶虫脒防虫持效期较短,高发期5天左右就会有二次发生,而吡虫啉持效期会长一些,10天左右。
区别三:温度敏感性有区别,吡虫啉受温度影响比较小,而啶虫脒受温度影响明显,温度越高,啶虫脒的效果越好。所以在北方地区,早春使用二者防蚜虫时,多使用吡虫啉而不用啶虫脒。
区别四:在作用方式上有区别,吡虫啉的内吸杀虫效果要远超啶虫脒,啶虫脒主要是靠触杀杀虫,所以在杀虫速度上,啶虫脒快,吡虫啉慢!
使用时二者如何选择?
1)北方地区早春打药,因为气温低,防治果树蚜虫等,建议以吡虫啉为主。
2)蚜虫、飞虱高发期,想要快速把虫口基数打下去,那么肯定是以啶虫脒为主,见效快。
3)蚜虫发生初期,预防性质的喷药,可以选择吡虫啉,因为它管的时间比较长,预防效果比较明显。
4)地下冲施防蓟马、蚜虫等,建议选择吡虫啉冲施,内吸性能好,管的时间久。
5)高抗性蚜虫,比如黄蚜、桃蚜、棉蚜等,这两种成分只能当配药,单用治不住蚜虫。
吡虫啉和啶虫脒使用技术
吡虫啉和啶虫脒都是老药,二者的抗性都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使用时,我们必须要严格控制用量,并进行科学搭配。
搭配菊酯类杀虫剂,比如高效氯氰菊酯等,能提高治虫速度,保证效果。搭配吡丙醚,这是一个杀卵剂,配上以后虫卵兼杀管得久。搭配氟啶虫酰胺,这是一个专门针对抗性蚜虫的配方,搭配使用管得久。
啶虫脒的杀虫活性和温度呈正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越高杀虫效果好。当施药时的温度低于26℃时,活性很低,基本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一定要格外注意。只有当温度在28℃以上时,防治效果才比较好,当温度达到35~38℃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与吡虫啉高、低温轮换使用,气温高时用啶虫脒,气温低时用吡虫啉。由于吡虫啉和啶虫脒属于一类药剂,在使用时,也不建议二者复配使用。
啶虫脒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触杀胃毒优势,但是内吸性不强,尤其是用于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时,持效期往往不够理想。为了提升防治效果及减少害虫抗性的产生,建议与其他不同作用原理的药剂复配或交替使用,使用时尽量选择有效含量较高的产品。
啶虫脒不可与强碱性药剂(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混用;对鱼毒性较低、对蜜蜂影响小;对桑蚕有毒,在桑园及附近使用时,需格外注意;在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放飞区域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