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10月27日上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农资与市场》传媒协办的2023(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暨高新农资展会在成都中国西部博览城盛大召开!农业绿色与农业应用新技术发展研讨会大会期间,为推进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10月27日上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农资与市场》传媒协办的2023(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暨高新农资展会在成都中国西部博览城盛大召开!农业绿色与农业应用新技术发展研讨会
大会期间,为推进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资与市场传媒共同协办的2023农业绿色与农业应用新技术发展研讨会在成都西博城广州郑州厅成功召开。论坛集聚“政、产、学、研、用、推”各方优势资源,围绕农业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共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农业增产丰收保驾护航,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为参会代表奉献了一场高质量高价值的学习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主要领导嘉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袁会珠、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夏玉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刘明娜、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葛蓓孛、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海江、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秘书长、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冯卫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保集团运营总监赵宜君、成都云图控股有限公司增效肥推动中心总经理黄华军、北京土巴研究院芦晓飞博士以及北大荒集团的相关领导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 袁会珠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袁会珠在研讨会上做了致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籽,农业的生产和粮食安全需要肥料、农药等绿色农业投入品。农业强国,科技驱动,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已经成果行业的共识。根据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的安排,我们本次研讨会聚焦农业绿色投入品和农业应用新技术的发展展开研讨和讨论,祝愿每一位参会嘉宾都能有所收获。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 杜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围绕《化肥减量增效与科学施肥》做了主题报告。他表示肥料在中国适用历史悠久,作物生长和农业丰收,肥料作用巨大,肥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我国在化肥减量增效和科学施肥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创新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1世纪初我国测土配方施肥开启科学施肥新纪元,2015年开始,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我国科学施肥的重要转折点。2017年,我国开始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经过多年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化肥减量增效目标圆满完成,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到负增长,化肥利用率有效提升。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施肥新理念:高产、优质、经济、环保。新时代要进一步深化科学施肥:土壤、作物、肥料协同、大中微量元素配合、有机无机结合。坚持减量化、科学化原则:在粮食作物上注重“控总量,稳产量”;在经济作物上注重“减强度,提品质”。“三新”集成配套——新技术:测、配、产、供、施。打造测土配方施肥2.0版本。“三新”集成配套——新方式:机械深施、叶面喷施、水肥一体化。“三新”集成配套——新产品:缓控释肥料、有机肥料、功能性肥料、水溶性肥料。未来,我们要继续开展和推进化肥多元替代行动和科学施肥宣传培训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下的科学施肥,推动肥料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昶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昶围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绿色发展》做了主题报告,陈昶表示生物农药的春天真的来了。“十四五”时期,生物农药的经济总量会加速上升。品种数量增加、推广应用面积扩大、产业升级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发展。在陈昶看来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符合植物保护“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新理念;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生物农药推广“堵点”与“卡点”在登记与最后一公里难。叫好不叫座,是因为了解不深,没有直接经济利益驱动。没有动力去做这个“推广费力、产品效果不如化学农药直观、不挣钱”的事。其实“堵点”和“卡点”,就是用户认识不足!一线零售商不愿意推广。阿泰灵作为生物农药的成功案例,阿泰灵目前每年市场市值1个亿,年推广面积1000万亩次,让行业看到生物农药一个单品的市场空间,也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和理解了生物农药“重在预防”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技术引领的层面上,更是激发了更多的企业和科研团队,把免疫诱抗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作为一个方向。生物农药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农药未来的蓝图是美好的,生物农药的春天来了。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云鹤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鹤在研讨会上做了《智慧化高质量绿色生产整体解决方案》的报告,她指出在全球7%的耕地上,中国使用了30%以上的化肥。化肥利用率低: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仅为40.2%。土壤板结退化严重,地力严重下降,肥料边际效益递减,农产品品质变差,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精准施肥技术装备落后:精准施肥设备缺乏,传统的施肥方法肥料用量较大;相关技术人员短缺:生产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共性问题。因此建立智慧化高质量绿色农业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势在必行。主要围绕三方面来建设:1.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智能装备:选择安全可靠、效率高、成本低、具有广谱杀虫/灭菌作用的物理防控技术手段,臭氧、光诱、负压吸虫等技术;作物病虫害的物理消杀机理研究;配套智能装备研制。2.高标准农田精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施肥技术、自动导航技术。3.土壤健康管理技术与智能装备:改良酸性和碱性土壤,加强土壤透气性;固化重金属,转化为不能被植物吸收或低毒的形式;补充作物生长必须的微量元素,提高作物病虫害抵抗能力;吸附和分解农残及化工污染。通过这些智慧化高质量绿色生产解决方案,进而达到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水肥药减施、提升土壤地力、提升区域品牌价值的效果,最终实现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夏玉先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夏玉先围绕《广谱多功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做了主题报告,夏老师分析了当下病虫害防控的背景,化学农药:农残、抗药性,有的害虫无药可用;生物农药:缺乏药可用、防效不稳定、使用不便。而微生物农药有药可用:广谱、多功能;管用:应用技术确保防效稳定;好用:与其它农药、肥料、种子连用,农艺措施融合。

夏老师表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ZJU435产品是真菌杀虫剂中仅有的两个新农药,夏老师重点分享了绿僵菌421的控害机理、主要功能、应用技术和应用案例,杀虫又防病的功能让大家对该新品类微生物农药倍感兴趣,夏老师并指出绿僵菌421、白僵菌435的搭配用药须兼容:与Bt、病毒等杀虫活体微生物农药搭配通常兼容、增效;与代谢产物类(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和化学杀虫杀菌剂须了解兼容性。注意:同一有效成分不同厂家产品兼容性差别很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葛蓓孛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葛蓓孛围绕《生物防治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做了主题报告。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三类,生物农药无公害、无残留、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具有持久性。葛蓓孛老师围绕生物农药产品(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天敌昆虫)的研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重点介绍了植物免疫诱抗剂,植物免疫诱抗剂是一类能够诱导植物免疫系统从而使植物获得或提高抵抗有害生物(病、虫、干旱、冻害)能力的微生物制剂。生物农药产品研发上,限制出口的生物农药类型:2020年8月,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商务部 科技部公告2020年第38号)生物农药生产技术(编号:052603X)项下新增控制要点:阿维菌素菌种及生产技术、Bt菌株及生产技术、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及生产技术、春雷霉素菌株及生产技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120)菌株及生产技术、白僵菌、绿僵菌菌种及生产技术等。夏老师还重点分享了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集成应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已成为行业共识;生物农药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必将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成都云图控股有限公司增效肥推动中心总经理黄华军
成都云图控股有限公司增效肥推动中心总经理黄华军重点讲述了增效肥料的价值、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增效肥料价值:国家层面—增效肥料顺应国家减肥增效战略;行业层面—增效肥料推动肥料研发生产应用创新;渠道层面—增效肥料赋能渠道转型产品增值服务;农户层面—增效肥料推动高效种植,创造更高收益,推动高效种植。云图控股——19年率先推出增效肥料,新型肥料联盟理事单位,增效肥料发展与应用分会会长单位。增效肥料技术创新主要包含利用率增效(作物吸收)和功能物增效(作物表现)。利用率增效技术创新·技术工艺——有机悬浮技术突破、微生物保活技术突破、聚合磷技术突破、低温转鼓技术突破、复合酶解蛋白增效技术创新。利用率增效技术创新﹒主要元素——氮素增效、磷素增效、钾协同增效。利用率增效技术创新﹒施肥方式——机播:引导稳定长效底肥;滴灌:以水带肥,少量多次;飞喷飞防:多功能高浓缩。功能物增效技术创新﹒有机+TE+生物刺激素——有机功能类(特点:锁住养分/水分:如:有机质,蛋白,菌代谢物);TE功能类(特点:四两拨千斤:注意:防拮抗技术处理);生物刺激素类(特点:解决作物生长各种胁迫。如:三酸+糖类 )功能物增效技术创新﹒药肥一体化——药肥双减:药肥一体化,该行业得以快速发展。2021年起,开始制定各项标准进行规范。云图增效肥技术创新:目前已建立四维(高效原料+增效助剂+工艺技术+肥效生测)研发应用体系。无论从用户需求、产品创新还是行业发展,增效肥料都是未来肥料发展的大趋势,空间巨大,云图控股将增效肥作为战略推动做全球高效种植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
北京土巴研究院 芦晓飞博士
北京土巴研究院芦晓飞博士围绕《农田土壤障碍生态综合防控技术集成及应用——以线虫为例》做了主题报告。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复种指数增加,连作、重茬情况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温室大棚的设施农业发展,造成了北方冬季虫卵越冬非常容易,也就造成线虫发生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目前土壤障碍主要是土壤板结、矿质营养比例失衡、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变浅、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重茬障碍等。“土”不肥了怎么办?土巴研究院就应运而生。土巴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由留美归国博士后芦晓飞发起,召集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创办了一个研究者的平台,致力于加速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国际一流先进科学技术的本土化应用。研究院与国内外多个试验室、专家合作,专业横跨土壤学、微生物学、植物营养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通过分子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现代检测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以系统论为指导,建立土壤-作物生态健康模型,解决土壤、作物健康和作物品质问题,提升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水平。芦晓飞博士围绕植物病原线虫对作物的危害、线虫发生与土壤的关系、线虫微生态压力评估等做了重点分析,土巴研究院通过研究病害与土壤、营养的环境关系,进行数字型的检测、诊断和防控,构建立体的决策支持系统:土壤健康检测评估系统、作物营养施肥建议系统、作物病害早期预警系统,最终形成集成创新综合生态防控的方案,土巴研究院就是要打造成为一个农田土壤障碍生态综合防控技术集成及应用的平台。农业强国,科技驱动,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让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为绿色农业发展赋能,助推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3农业绿色与农业应用新技术发展研讨会为参会代表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