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阴雨致玉米减产又降价,农民愁盼:灾后再生产如何解燃眉之急?

作者:农资导报 余雷 2025/10/21 10:59:59
9月以来,河南出现8轮大范围明显降水,平均阴雨日数超过30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陕西的华西秋雨从9月2日开始,至10月15日,已持续42天。山东省气象部门的数据也显示,入秋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46.5毫米,较常年偏多269%,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当地部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过湿。截至10月13日,山东省农田过湿面积达7650万亩。今年黄淮地区特别是
9月以来,河南出现8轮大范围明显降水,平均阴雨日数超过30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陕西的华西秋雨从9月2日开始,至10月15日,已持续42天。
山东省气象部门的数据也显示,入秋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46.5毫米,较常年偏多269%,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当地部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过湿。截至10月13日,山东省农田过湿面积达7650万亩。
今年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受持续阴雨影响,抢收、抢烘是摆在农户面前的两道关键难题。土壤湿度高,传统轮式收割机容易陷车。没有机器,小农户能人工抢收,但连阴雨下,晾晒、烘干、防霉成了难以跨过的坎。
10月5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在视频调度会上指出“黄淮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抓好黄淮地区秋收和秋冬种工作,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和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至关重要”。随后,中央财政拨出4.84亿元防灾救灾资金,用于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冬小麦抗湿播种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
农业农村部10月19日的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18日,全国秋粮收获近七成。分区域看,西南超过八成,西北超过七成,黄淮海超过七成,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六成半,华南近三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消息称,截至16日18时,河南省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7228万亩(占94.7%)。
总体看,黄淮秋粮的抢收、抢烘已经告一段落,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是农民的收入锐减,下面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
多地农户普遍反映玉米减产两三成,湿粮、霉粮收购价不足每斤五毛。
河南周口的张先生给《中国新闻周刊》算了一笔账:承包费每亩1200元,一年两收,分摊后约600元。夏季大旱时玉米地浇了6遍水,电费、柴油和人工花费近万元;加上种子、化肥、农药,秋玉米成本每亩约1300元。然而,玉米产量和价格都在下滑。张先生说,往年玉米亩产1000~1300斤,收购价每斤约1.1元,今年部分玉米因霉变减产三四成,亩产预计800斤,“霉变玉米每斤5毛多,湿粮也不过6毛”。他粗算了一下,每亩亏损至少五六百元。
收割成本也水涨船高。张先生称,往年晴天时,秸秆可回收,每亩收割价二三十元,“现在不要秸秆了,一亩得七八十元”。
安徽、山东部分县市亦是如此。亳州有农户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家中玉米减产近一半,发霉后每斤只卖3毛钱,“不卖又怕全烂在手里”。
从众多的新闻报道和笔者了解的实际情况看,今年黄淮地区每亩玉米的收入不超过500元的情况十分普遍,农民的收入锐减,亏损十分严重。虽然有农业保险垫底,但从理赔金额上可能难以覆盖农民的损失,农民尤其是部分土地承包大户已经没有资金投入粮食的再生产了。
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也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冬小麦最晚播种期。黄淮海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帮助农民恢复灾后的粮食再生产能力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的消费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不仅需要加快农业保险的理赔速度,更需要政府立即发放更多的资金对农民进行救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