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稳外扩 绿智转型——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周月

作者:农资导报 2025/11/6 9:37:22
钾肥,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三大肥种之一,其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十四五”期间,我国钾肥行业在资源勘探、供应体系、绿色智能等方面成果显著。立足“十五五”这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报专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周月,深入解读行业发展成就与未来路径。1资源勘探喜获新发现供应体系多元化发展保障钾肥稳定供应,资源接续是基础。周月介绍,近年来,国内钾资源勘探取得系列突
钾肥,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三大肥种之一,其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十四五”期间,我国钾肥行业在资源勘探、供应体系、绿色智能等方面成果显著。立足“十五五”这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报专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周月,深入解读行业发展成就与未来路径。

1

资源勘探喜获新发现

供应体系多元化发展

保障钾肥稳定供应,资源接续是基础。周月介绍,近年来,国内钾资源勘探取得系列突破:青海茫崖大浪滩地区发现深层卤水,探明相当于原有储量15%的新矿床;新疆罗布泊深部预测潜在钾资源2.5亿吨;西藏扎布耶盐湖推进锂钾综合开发;四川宣汉探获了我国首个超大型海相富锂钾卤水新型矿源,成功打破了海相地层中难以找到可溶性钾盐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钾盐经济可采储量达3.32亿吨(KCl),较2020年实现年均增长5.8%。
盐湖股份公司盐田
“中国钾肥市场在‘十四五’期间需求持续增长,表观消费量从2020年的1043万吨(KO)增至2024年的1273万吨,年均增速达5.1%,为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周月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钾肥行业形成以国内稳产保供为基础、进口谈判机制为支撑、境外资源回哺为补充的多元供应体系。
国产钾肥保供根基稳固,以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罗布泊盐湖为核心的钾肥产业基地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6%~85%。截至“十四五”末期,两大基地累计生产钾肥已接近1亿吨(KO),行业自给率在2013—2022年连续10年稳定在50%以上。周月表示,盐湖股份、藏格矿业、国投罗钾等主要大型生产企业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巩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进口结构逐步优化,进口规模稳步扩大。周月介绍,2024年,我国钾肥进口量达到759.2万吨(KO),近4年进口量年均增长9.5%,多年来一直维持全球“价格洼地”优势。
“境外寻钾结出硕果,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供应格局奠定资源基础。”周月特别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获取多个超大型钾矿的探矿证和采矿证。其中,亚钾国际、藏格矿业、东方铁塔在老挝分别拥有约10亿吨、9.84亿吨和超4亿吨氯化钾资源储量。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在老挝建设的钾肥项目已形成年产350万吨氯化钾(实物量)的产能规模,使老挝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我国海外钾肥供应的核心来源地,显著提升了我国钾肥供应的境外保障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2

生产端向绿色智能转型

应用端向精准多元拓展

“我国钾肥关键生产工艺实现从粗放向精细、绿色的突破。”周月表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与数智融合双轮驱动钾肥生产,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和节能减排。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升级。盐湖股份等企业通过数据智能调控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生产从“人工经验”向“智能调控”转变。另一方面,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国投罗钾牵头制定了首项硫酸钾绿色工厂行业标准,盐湖股份则依托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当地风、光等绿电资源,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周月指出,这些进步共同增强了国内钾肥自给能力,推动我国钾肥生产技术在国际舞台上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
在钾肥应用端,随着钾肥品种不断丰富,我国钾肥应用领域更加多元。周月指出,目前,我国钾肥行业正朝着产能布局均衡化、产品功能化与服务融合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亚钾国际第三个百万吨级钾肥项目建设现场
产能布局更贴近市场。“十四五”期间,加工型钾肥产品实现产能与产量双增长,加工型硫酸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产能年均增长率分别达5.8%、4.8%和10.3%。
产品品种向绿色迈进。我国钾肥品种从传统氯化钾、硫酸钾逐步拓展至全水溶硫酸钾、高纯硝酸钾、生物钾肥等高端绿色品种。其中,氧化钾含量53.8%的全水溶硫酸钾达到国际顶级品质。
服务范围向纵深发展。我国钾肥企业积极构建涵盖土壤检测、科学施肥、智能物流与农技指导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3

“内稳外扩”谋发展

“六个坚持”定路径

“十五五”时期是钾肥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周月指出,当前,行业发展面临“双碳”目标深化推进、国内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境外钾肥建设政策指引不完善、国际竞争格局深刻调整等新形势,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自我供给体系。周月表示,“十五五”期间,钾肥行业应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题,将科技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统筹“内外兼修”发展路径,协同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实施“内稳外扩”战略,协调“国产+进口+境外”的“三三三”机制,着力增强钾肥自主保障能力。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为企业颁发钾肥保供稳价突出贡献奖
“‘十五五’期间,行业发展要注重‘六个坚持’。”周月介绍了“十五五”期间钾肥行业的发展思路,并提出相应目标。
一是坚持加大勘探、拓展资源。继续加强国内钾盐资源勘探力度,尤其是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地质勘察工作;在全国其他地区坚持钾盐找矿优先战略,进一步增加国内钾盐后续储备资源。
二是坚持国内稳产、总量控制。以青海、新疆基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资源采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兼并重组、整合等途径统筹国内钾肥开发生产,稳定国内钾肥产能总量。目标是将国内钾肥产能适度增加至700万吨/年(KO),确保国内钾肥生产维持在450万~500万吨/年(KO)水平。
三是坚持进口谈判、增加储备。继续执行大合同谈判机制,注重把握进口节奏、数量与时间,逐步优化进口结构,鼓励多元化进口钾肥;协调好进口与国产总量,利用好国际市场平抑国内价格波动。目标是将钾肥进口量(含境外)维持在700万~750万吨/年(KO)水平,建成与农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协调的钾肥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境外开发、返销国内。以老挝、中亚等“一带一路”重点区域为依托,加速推进境外钾肥项目建设,择优支持前期建设运行取得成效的企业进行扩能改造;加大对具备开发条件并获得开采权的新建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在境外投资的钾盐开发企业共建园区,实现水、电、气、路、港口、排海设施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遵循市场供需规律,畅通供应链主要环节,鼓励境外钾肥销往国内市场。目标是建成3~5个百万吨级大型钾肥生产基地,总体形成500万~700万吨/年(KO)钾肥生产规模,境外钾肥产品销往国内比例达到50%~70%,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五是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创新数据共享机制,优化勘探开发合作模式,持续突破开采、生产等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提高资源勘探和评价效率;大力推进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矿山和智能工厂,实现生产工艺优化和节能减排降耗。目标是将盐田采收率、选矿回收率和尾矿利用率等在达到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升2~3个百分点,钾资源综合采收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关键工序数字化覆盖率力争达到95%,实现生产流程优化。
六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行绿色矿山和绿色工厂标准,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勘查、开采生产、流通全过程,实现钾盐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研发推广节能降碳、盐湖老卤综合利用等先进工艺,加强盐湖生态环境监测和卤水资源动态监测;发展水溶肥、生物钾肥、功能型钾肥等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动行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目标是实现钾肥单位产品能耗较“十四五”末下降1%~3%,碳排放强度降低10%,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至70%,推动钾肥生产尾矿综合利用率达到更高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