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装出口受限,生物刺激素企业的品牌出海困境

作者:世界农化网 薛智昂 2025/10/30 11:50:46
记者手记:近日,记者走访了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海外市场负责人宋总进行了交流。在中国制造加速“走出去”且生物刺激素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当下,这家深耕生物刺激素与功能特肥赛道的企业,本应迎来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却因政策执行层面的误伤而暂时“被挡在国门之内”。政策之困:新型肥料被等同化肥被“一刀切”谈话伊始,宋总便提到了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海关新政策对小包装生物刺激

记者手记:

近日,记者走访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海外市场负责人宋总进行了交流。在中国制造加速“走出去”且生物刺激素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当下,这家深耕生物刺激素与功能特肥赛道的企业,本应迎来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却因政策执行层面的误伤而暂时“被挡在国门之”。

政策之困: 新型肥料被等同化肥被“一刀切

谈话伊始,宋总便提到了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海关新政策对小包装生物刺激素与功能特肥产品出口的限制。

现阶段主要问题在于对我们行业产品的了解深度上:海关目前把生物刺激素按照肥料处置",宋总解释道,"同样的产品,我们的大包装可以按照310590税号作为其他肥料出口,但小包装就要按照310510处理,根据最新政策税号310510产品不允许出口,也就是监管等同于化学肥料。"

这一政策调整的背景是,上半年开始,大量化学肥料供应商利用小包装漏洞出口,将尿素等化肥包装成9-9.5公斤的小包装,通过特定税号规避监管。于是政策层面采取“统一堵口”,导致真正属于绿色增效、生物基创新产品的生物刺激素也被波及。

品牌小包装无法出口,只能出售大包装的原料产品,我们辛苦打造的国有品牌就出不去了",宋总无奈地表示这对志在国际化、自主品牌化的企业,是沉重冲击。

产业价值:从无序到有序的关键阶段

"目前生物刺激素行业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关键阶段",宋总介绍,"海大生物拥有1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不仅开展表型验证,还深入到代谢组学、基因组学,,探究每个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

近几年中国制造的生物刺激素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逐年上升,好不容易打造的品牌市场份额却要拱手让人"

换言之,如果监管无法区分“化学肥料 vs 生物刺激素”,就可能把行业从“品牌时代”重新拉回到“代工时代”。

企业布局:三大业务板块齐驱

尽管面临政策挑战,海大生物的业务布局依然清晰。目前公司业务分为三大板块:

B to B原料供应(大包装):占整个业务的50%

品牌类大包装(大于10公斤):占25%

品牌类小包装(小于10公斤):占25%

"如果没有小包装政策的限制,我们保守估计能增长40%。即使在当前情况下,保底也应该有30%的复合增长",宋总对市场前景依然保持乐观。

这种乐观源于多个因素:越来越多的农药企业和化学肥料企业进入生物刺激素赛道,虽然带来竞争,但也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同时,这些企业进入必然需要增效剂物质,海大生物作为原料供应商,B to B业务也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品牌势能角度讲,被迫断了一条极其重要且能带来长期效应的出口路径”。

品牌出海:中国企业的差异化路径

在对话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浮现:为什么肥料(生物刺激素)企业能够在海外做自主品牌,而传统农药企业却鲜有成功案例?

"严格意义上应该叫生物刺激素或功能特肥",宋总纠正道,"农药相对简单,杀虫、杀菌,容易推广。但生物刺激素需要教会农户如何应用,引导客户看到效果,技术服务的依赖性比农药高得多。"

正是这种差异化,让海大生物找到了出海的独特路径:"未来我们做自主品牌,绝对不是只做产品销售,而是产品与技术服务的绑定销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多样化定制: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做的是全球市场,全球环境和作物需求都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需求进行调整",宋总介绍了海大生物的核心优势,"这种多样化定制能力,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大生物已将AI纳入战略规划:"我们有庞大的团队在市场上推广,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未来可以通过AI设计作物解决方案,形成优质素材并共享给客户。"

目前,海大生物的小包装产品主要聚焦在农业发达国家市场,如巴西、意大利、欧美和澳大利亚等。"这些都是门槛相对较高的市场, 一旦做好了,海大的国际知名度会有质的飞跃",宋总说。

国内布局:四大工厂+国际合作

谈到海外建厂计划,宋总透露:"我们在国内有4个制造工厂,暂时没有考虑到国外建厂,但正在考虑寻找国外合作伙伴。国外可以提供场地和当地推广,我们提供技术,产品直接运过去,双方结合结合并发挥各自优势。"

未来,海大生物将构建本地化的海外技术推广体系,从传统的渠道分销模式升级为“渠道+服务+品牌共建”的国际化路径,使品牌影响力真正落到海外农业的应用场景之中。

监管分级,是支持行业升级的必要一步

采访最后,宋总表达了对政策调整的期待:"我们通过行业协会在呼吁,希望政府能够理解生物刺激素产品的特殊性。我们的产品在减肥减药方面都有很好的贡献,国家应该大力支持。"

特别指出,与农药注册需要漫长周期和巨额投入不同,生物刺激素的注册相对简单,"中国必须走自己的品牌路线,希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企业做起来。"

结语:

从本次走访可以看到,生物刺激素企业的成长路径,本质上与“大化肥”完全不同——其创新价值体现在科学、应用与品牌,而非吨位与规模。

当前的小包装出口管控,使得产业创新端被“统一口径”限制,这不仅影响海大生物一家企业,更影响中国生物刺激素在全球的品牌建构进程。

市场已经准备好,但制度层面针对生物刺激素品类的“差异化管理”仍备受期待。

期待未来监管能够真正区别化学肥料与生物刺激素属性,让绿色创新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走得更远——不仅成为中国制造”,更成长为“中国品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