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个双酰胺类杀虫剂三年后专利到期
四氯虫酰胺是沈化创制的中国第1个双酰胺类杀虫剂,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市场反馈良好。四氯虫酰胺自上市首年就实现销售额7000万元,从上市以来销售额持续增长,2021 年销售额约达0.35 亿美元。其合成工艺路线与氯虫苯甲酰胺相似,但合成原料成本更低,因而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作用机理
四氯虫酰胺的作用机理与氯虫苯甲酰胺的相同,为鱼尼汀受体调节剂——即通过与鱼尼汀受体结合,打开钙离子通道,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持续释放到肌浆中,钙离子和肌浆中基质蛋白结合,引起害虫肌肉持续收缩。靶标害虫因此表现为抽搐、麻痹、拒食,最终死亡。
四氯虫酰胺会对幼虫和蛹的生长产生影响,使虫体重量减轻、发育历期延长,这可能与靶标害虫体内的一些酶系受到抑制或解毒酶的活性升高有关。四氯虫酰胺没有杀卵活性,对低龄幼虫的活性高于高龄幼虫,持效期达17 天左右。
四氯虫酰胺对多种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黏虫幼虫具有明显触杀活性,但不具有桑叶和根的内吸传导性。
登记情况
四氯虫酰胺在中国登记情况如下表所示。暂未查询到该成分在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的农药登记信息。
国内专利ZL200810116198.4为2008年7月7日申请,即将于2028年7月6日届满。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有EP2295425、BRPI0914217、US20110046186、WO201003350等。
混配配方推荐
四氯虫酰胺与氟啶虫酰胺混配,优选配比1︰10~10︰1,可用于防治小菜蛾,用量低,有利于延缓抗性产生。
四氯虫酰胺与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环虫酰肼、氯虫酰肼、虫酰肼、噻嗪酮、螺虫乙酯、吡蚜酮、虫螨腈、环虫腈、乙虫腈、吡丙醚之一混配,重量比1︰80~60︰1,具有增效作用,有利于减量增效,减轻污染。
四氯虫酰胺与呋虫胺/啶虫丙醚混配,质量份数比为1:5~5:1,用于防治蔬菜、水稻及果树的鳞翅目类害虫。
四氯虫酰胺与噻虫啉混配,重量比为1:2,可防治蔗螟、黄条跳甲、小菜蛾。
四氯虫酰胺与双丙环虫酯混配,优选配比为1:5~5:1,防治水稻的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有协同增效作用。
四氯虫酰胺还可与拟除虫菊酯类、苯甲酰脲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多种成分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