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上海糖化占智雄 :开放创新,用OMU重塑化肥行业竞争维度!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5/9/3 9:35:00
2025 年的农资行业,依然内卷严重。无效产能持续过剩与有效供给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市场呈现“低端产品扎堆竞争、高端价值供给稀缺”的失衡格局。对于厂商而言,利润收紧、产能过剩、增速放缓、服务内卷……多重挑战下,功能性产品成为唯一的利润绿洲。糖化实业(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糖化”)凭借一款名为 OMU的第四代缓释剂,悄然在市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当行业陷入低维竞争时,唯有技术代差才能开辟

2025 年的农资行业,依然内卷严重。

无效产能持续过剩与有效供给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市场呈现“低端产品扎堆竞争、高端价值供给稀缺”的失衡格局。

对于厂商而言,利润收紧、产能过剩、增速放缓、服务内卷……多重挑战下,功能性产品成为唯一的利润绿洲。

糖化实业(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糖化”)凭借一款名为 OMU的第四代缓释剂,悄然在市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当行业陷入低维竞争时,唯有技术代差才能开辟新战场。上海糖化总经理占智雄用军事术语做喻,“就像现代战争从钢铁洪流升级为超视距打击,肥料行业也正在经历从‘拼营销’到‘拼技术代差’的跃迁。”

在占智雄看来,OMU 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产品迭代,更在于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维度。

图片

占智雄

糖化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链接

OMU(低 聚 亚甲基脲 Oligomethylene urea 英文缩写:OMU)是糖化实业(上海)有限公司在传统脲甲醛基础上最新开发的一款新化合物,成分主要为亚甲基与低聚脲基的缩合物。


相较于传统的脲甲醛,OMU 的活性系数更高,能够更有效地聚焦于作物当季的利用率,且应用成本更低!它不仅符合国家对于“控肥增效·科技增粮”政策的指导,而且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图片

价值消费时代,需要“轴心”

“未来的竞争是维度的竞争,没有代差技术的企业会被淘汰。”

复合肥困局:服务内卷与利润黑洞

很多时候,消费是两极分化的。

譬如当前的农业市场。

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承压,使得农户的投入更加谨慎。

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依然稀缺,好货不愁卖的逻辑也更加清晰。

本质上,并非农户不愿投入,而是不愿为低效、无价值的产品买单——这种消费认知的转变,正在重塑农业市场的价值逻辑。

未来种植的趋势已经日渐清晰,将会走向集中化、规模化、智能化、品质化。

农产品价值消费的转变,倒逼农业投入品向“精准高效、绿色可持续”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必须直面的深层挑战 :控量增效成为硬指标,化肥企业既要提升单产又要守护生态 ;原材料成本攀升、利润空间持续压缩,厂商的生存逻辑亟待重构。

谈及行业现状,占智雄直言不讳,“无论是特肥大田化或者是大肥的特肥化,其中的关键都是有适配的产品。否则,只有战略,没有技术,就是空谈!整个行业急需新科技提振行业信心,增加企业盈利能力。”

面对内卷困局,上海糖化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策略,从经作向大田拓展,以技术差异化产品破解同质化竞争。

在占智雄看来,未来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产品或技术的比拼,本质是维度的升维与技术代差的较量 :“不再是‘谁有好产品’的简单竞争,而是‘谁能构建更高维度的技术壁垒’的博弈。”企业需要研发出有代差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图片

慢即快 :对抗行业的“速成焦虑”

“上海糖化最核心的优势就是研发,未来 5-10 年的科技我们基本上已经储备好了。”占智雄表示,“然后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每年推出 1-2 个新技术。”

这份底气并非空谈,上海糖化始终兑现着“每年发布一款新产品、一项新科技”的承诺,研发实力早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糖化的研发底气,离不开强大的后盾支撑。其总公司日本糖化学株式会社作为专注绿色高科技研发的跨国企业,产品覆盖化妆品、保健品及农业化学品等多个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跨领域技术沉淀。

从类糖体技术、植物睛华,到今年重磅推出的 OMU,再到明年即将亮相的凤凰衣素……诸多创新成果的背后,都基于跨行业技术的赋能。

在“唯快不破”的农资行业,上海糖化显得格外“另类”。

面对“为何不快速铺市场”的疑问,占智雄展示了罕见的定力:“日本总部 8 年前就给了技术,但我们等到现在才推动产业化。”

这份耐心源于对技术落地的极致严谨。占智雄介绍,产业化前,团队已完成长达两年的田间试验,在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上反复验证产品稳定性;同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不仅完成企业标准制定,更在积极申报行业标准;同时通过自产 OMU 肥料产品的市场推广,积累真实应用效果数据,打造市场样本与口碑。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拒绝“跨越式”冒进。

与研发节奏相适配的,还有客户的战略转型。过去上海糖化的产品多面向 C 端经销商与消费者,而 OMU 的核心目标客户转向 B 端企业。“我们不着急,毕竟大企业的决策更谨慎。” 占智雄对此有着清醒认知 :大企业合作往往需要经历实验室测试、田间验证、规模化采购评估等多环节,整个周期可能长达 2—3 年。

破局者 OMU,让肥料学会“智能思考”

“好东西必须又好又便宜,否则没有价值。”

如何评价一个缓释剂的价值点?

活性、成本!

活性高低决定其技术效能,成本控制决定其落地可行性。

占智雄对OMU 的信心,正源于它在这两大维度的双重突破——活性高、成本低。

OMU 的杀手锏在于:作为第四代缓释剂,添加成本与传统缓释剂持平,却能实现将肥料利用率提升30% 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效技术必高成本”的行业痛点。适配复合肥、尿素等多种产品、工艺,无需企业大规模改造生产线即可快速应用,为技术落地扫清了实操障碍。

图片

技术颠覆 :从“包裹”到“本体”的革命

在上海糖化的实验室里,一培养皿内存放着看似普通的白色粉末,正在改写缓释肥的定义。

笔者凑近,竟未闻到什么味道。

“它的反应很完全,没有游离甲醛残留,自然也就没有味道,这本身也是一个优点。”占智雄解释。

与传统包膜缓释剂依赖物理包裹的技术路径不同,OMU 通过精妙的分子结构设计实现了 “本体缓释”——其独特的短链聚合物能像“智能开关”一样,根据土壤温度变化、作物生长周期自动调节养分释放节奏。

“将辅助、被动缓释升级为主动智能缓释,就像给肥料装上了大脑。”占智雄展示着一组对比数据:OMU 根据土壤环境自动调节释放速度 ;全元素控释,不仅控氮,还同步控释磷、钾 ;环保零残留,OMU 无膜包衣的特性彻底解决了包膜材料残留的环保隐患 ;施入土壤与土壤形成胶体状,不容易被雨水淋溶流失;改变菌群结构;OMU 分解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图片
图片

商业逻辑 :开放共享技术做大蛋糕

在技术保密、技术垄断成为行业惯性的当下,上海糖化却走出了一条反常规的路——主动开放 OMU 原料供应,以合作共赢的姿态联结行业伙伴。

和笔者的交流中,占智雄多次提及马斯克的“专利开放”理念。这与上海糖化的“研发共享平台”战略不谋而合:通过技术输出绑定行业龙头,而非单打独斗。

单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推广 OMU,效率终究有限。占智雄坦言,正如马斯克用开放专利推动了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繁荣,他也希望能通过技术共享做大 OMU的市场生态——让上海糖化做农业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和同业竞争对手一起成长。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技术模仿时,占智雄的态度从容而坚定,因为企业真正的护城河,不是造出来的产品,而是创造产品的能力。在他的定位中,上海糖化的核心角色是“研发共享平台”——企业储备的多项创新技术与新原料,都愿向感兴趣的同行开放,让技术价值在行业共生中最大化。

能有这样的格局,足见占智雄的胸襟与远见。“希望大家都能主动拥抱具备代差优势的新产品,让各自的产品都能实现质的跃升。”

OMU 为肥料企业的品类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能够助力企业将普通复合肥升级为 OMU 第四代缓释肥料,从产品价值提升层面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对于肥料企业而言,添加 OMU 后,不仅能显著优化产品性能,还可依托自身工艺路径申请专属专利,形成技术与产品的双重竞争力。

目前,这一技术已获得头部企业的认可,包括多家上市肥料企业在内的行业领军者已陆续启动合作测试,加速技术落地进程。

图片

未来战场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变量

未来缓释肥的发展有两个关键信号。

第一是政策导向,今年已经有两会代表提议要对氮肥实施缓释立法(欧洲前几年已经实施类似政策);

第二是突破成本瓶颈,OMU 的添加成本已经和传统缓释剂持平,随着产能的增加,未来成本还有降低的可能。

政策一旦落地,未经缓释处理的裸氮肥可能面临淘汰。占智雄预判,未来,缓释肥在复合肥中的占比有望从目前的 10% 飙升至30%—50%,进而催生百亿级市场。

OMU 技术的普及更将为行业带来深层次变革。

正如占智雄所指出的,最直接的影响在于重构行业盈利逻辑 :当下不少企业依赖低价策略争夺市场,而 OMU 能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差异化构建竞争壁垒,从而获取合理利润。

长远来看,这一转变或将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对于上海糖化而言,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加速提升 OMU 的产能供给,为即将到来的行业爆发期做好准备。


经营企业,从来没有真正的一帆风顺,有的都是在风浪中的不断调整!

只不过,有的企业不是等风来,而是选择自己造风,使自己拥有主动选择未来的能力。

在上海糖化,占智雄总经理揭示了一个新逻辑:当行业陷入低维竞争时,唯有技术代差才能辟新战场。

在“唯快不破”的今天,上海糖化显得格外“另类”。作为一家中小企业,甘愿用 8 年时间沉潜打磨一款产品,用合伙人制度留住核心团队,用开放的心态拥抱行业合作。

也许,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才能完全显现。

也许,企业真正的护城河,不是造出来的产品,而是创造产品的能力。

那些耐住性子下的硬功夫,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OMU相关技术和产品咨询:

上海糖化OMU(低聚亚甲基脲)

项目部经理 肖炳权 13817984375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