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十几年前,很多大肥企业会对增效产品嗤之以鼻:不够麻烦的,一边呆着去!但是现在,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增效产品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少年”,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成长为肥料企业必须“立正敬礼”正眼相看的“美男子”,喜欢不喜欢不重要,但是你必须“爱它”!所以说,增效现在真的成为了企业秘而不宣的共识。因为在大肥保营养,增效保效果的市场共识下,用大肥市场能撬动增效肥销售,用增效肥效果能强大肥品牌,何乐而不
如果放在十几年前,很多大肥企业会对增效产品嗤之以鼻:不够麻烦的,一边呆着去!但是现在,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增效产品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少年”,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成长为肥料企业必须“立正敬礼”正眼相看的“美男子”,喜欢不喜欢不重要,但是你必须“爱它”!所以说,增效现在真的成为了企业秘而不宣的共识。因为在大肥保营养,增效保效果的市场共识下,用大肥市场能撬动增效肥销售,用增效肥效果能强大肥品牌,何乐而不为?正是有了增效这个“风口”,这场肥料增效技术发展论坛在磷复会期间如此引人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11月7日上午10点,主题为“寻找增资新质力量”的“2025肥料增效技术发展论坛暨名优增效企业发布”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如约而至。这次大会由《农资与市场》传媒主办,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增效肥料发展与应用分会、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业绿色种植和土壤改良分会大力支持。这场大会也是第24届磷复肥产销会期间的重要分论坛之一。
本次大会邀请了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李光秘书长、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单俊伟董事长致词;农资与市场传媒冯卫东总编、原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辛景树首席专家、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复肥营销中心特肥营销公司副总经理黄华军、海大生物农科学院张超一院长做专题报告。大会特邀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张互助秘书长做“增效新质力量亮彩榜单”发布。此外,大会由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冠名,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与此同时,感谢河南神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李光秘书长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李光秘书长在2025肥料增效技术发展论坛暨名优增效企业发布会上致辞时表示,民以食为天,地以肥为本。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据农业农村部预测,我国粮食年产量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李光强调,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肥料生产大国,产销量均为全球第一。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性行业。但随着时代与技术发展,当前的肥料行业面临几大主要问题。一是肥料利用率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1.3%,虽然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养分流失严重,不仅造成了肥料浪费,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未被利用的养分进入环境中,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二是施肥结构不合理,农民过量使用化肥,过度依赖化肥达成高产增产,造成了大量元素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搭配失衡,重视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而忽视了钙、镁、硫、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的补充,导致作物营养不均衡,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三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过量施用肥料导致土壤中养分累积,造成土壤污染和板结,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肥力;未被吸收的养分进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与水资源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等。过去一年,化工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肥料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转型升级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增效技术与增效产品成为行业热点,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产品,是肥料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必选项,也是我国肥料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在国家“化肥用量零增长”的政策背景下,我国的新型肥料使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2023年的施用量创下新高。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与企业研发推广等助力下,我国的肥料增效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领头企业与创新产品,不仅引领着增效产品的研发进步,也对我国肥料产业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绿色农业、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意义。未来,新型肥料尤其是增效产品、增效技术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相关生产企业需要重视满足农业生产对高效产品性能的多样化需求,在满足养分高效利用的同时,也要满足肥料施用中的技术需求,满足土壤健康、改善农作物品质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农化服务模式,提供与新型产品相匹配的农化服务。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伟
任何行业的技术革命和进步,一定要源于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趋势相匹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环保、安全、高效永远是社会追求进步的主题。由于化肥的不科学使用,导致土壤破坏、作物品质下降以及病虫害增加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刚刚秘书长也有提到。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绿色的化肥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新型高效的增效剂产品,用以提升农业投入品的水平,降低对土壤和环境的危害,改善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也是增效技术与增效产品已然成为行业热点的原因。目前的增效剂市场还处于爆发增长的阶段,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行业尚未步入正轨,仍在野蛮生长,无论是行业标准、标识管理,都比较混乱,如概念炒作多、机理研究少,创新投入不足、产品跟风模仿和同质化严重等现象,给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探讨行业发展的正确思路,实现增效技术、增效产品与产业的科学衔接,探讨创新思路以及交流推广应用经验,促进产业的绿色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一起探讨的重要意义。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增效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是不是真的添加了增效剂?有没有增效效果?是不是真正的增效肥?仍需要科学地鉴别。对于增效企业来说,考验的是你有没有核心技术、核心物质。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的检验和用户的选择——优质产品留存,劣质的产品被淘汰。海大生物从 2000 年创立以来,一直坚持技术的源头创新,坚持在功能肥料增效领域深耕。前期推广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市场投入做消费者教育,做推广和演示,让大家能够知道海藻多糖、海藻酸、鱼蛋白肽、壳寡糖等,对增效剂的导入有了认知和了解,也在某种意义上引导和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目前,海大生物有三大核心增效产品:特肥之“芯”SEAD-30,能够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吸收率和利用率;APAA,即抗逆、抗胁迫功能因子,能够增加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GALA,主要针对经济作物特别是瓜果,能够帮助作物增甜转色,提高品质,增产增收。这些增效产品就相当于增效肥料的“芯片”,海大生物就是通过这些芯片,来提升合作伙伴的产品效果、帮助客户完成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冯卫东
冯卫生东老师在2025肥料增效技术发展论坛上直言,有规模,有结构,有利润,才是长久之道。在缩量困境的情况下,规模已经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了、一定要找到产生利润的产品。而企业之间的对决,已经转变成新旧材料、新旧技术迭代升级的对决,找到并拥有新材料、新技术成了企业的头等大事。
冯卫东老师表示,不要抱怨环境,不要期望缩量会回转,而应该聚焦新大单品,用增效为行业解困。“为什么做大品?大品是驱动增长的抓手,用大品突破增长瓶颈。大品是打造品牌的引擎,用大品成就大品牌。大品是抵御竞争的武器,用大品构建竞争壁垒。大品是提高利润的杠杆,用大品规模效应提升利润率。农资行业也应该积极做大方案!”在冯卫东老师看来,针对某些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比如丰云农服务一作物一方案,一亩地一套餐;国光股份大春作物全程方案推广约50万亩,全年推广目标100万亩。“进入新的行业时期,可以通过打造新主流带大单品、老主流价格带和新主流价格带双线作战等方法实现增长。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要相信向上的力量。”冯卫东强调,千万不要让内卷干扰了前进的方向,与其卷死,不如打开行业天花板!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复肥营销中心特肥营销公司副总经理黄华军
2024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把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放在首位,要求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围绕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匹配了一系列政策和支持,持续推行减肥增效、土壤修复、品质农业、乡村振兴等农业战略,旨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成为当前的主旋律。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水平提升,农民结构变化,使得农资产品的升级优化和农业服务的深入落地是必由之路。生活水平提高和食品消费升级,推动供给端农产品品质提升和种植结构优化,促使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能够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更加高效绿色、营养更全面的增效农资产品将迎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农资方面,化肥零增长行动和减肥增效战略持续推进。市场竞争加剧, 传统农资产品急需升级。受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极不稳定的影响,整个行业洗牌整合加剧,大量落后产能及中小企业被淘汰,农资生产企业数量逐年降低,市场向头部企业进一步集中。截止2021年,我国在册复合肥企业数量由2019年的2936家,降至2021年的1825家,整体减少38%,行业集中化进一步提高。困境:国内外形势加剧,行业竞争激烈;自出台化肥零增长战略以来,行业竞争加剧2018年开始,农资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2019疫情到现在,下游农资经销商大量亏损。内卷严重:经销商零售商难赚钱;又想多卖货,又怕多亏钱;品质不高,作物难卖高价;又想多增收,又不会用肥;常规肥料赚钱,容量已经封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加州经销商CPS、以色列农业水肥一体化、日本小而美的精细化农业、德国的机械化农业与肥料技术研发都可以被借鉴。2019年,云图率先在行业提出增效肥概念,2020~2024年,将增效肥列入企业发展战略,启动全营养增效技术研发,在行业内开展增效肥产品和技术交流;2024年,引进国际增效特肥技术(CPPA国际发明专利技术),2023年当选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增效肥料发展与应用分会会长单位、东盟农资商会水溶肥分会会长单位。今年推出增效特肥,推出碳劲CPPA国际发明专利技术,增效特肥功效显著,市场高度认可,为更多人带来增效收入。
近年来,云图控股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等国内知名机构合作,共推增效肥技术研发创新,形成并发布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授权发明专利3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41项。辛景树:突出“精、调、改、替、管”,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原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辛景树
农用化肥施用实现“一减、一提”。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已连续多年保持负增长,2023年为5022万吨(折纯量),比2015年减少17%。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3%,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有机质下降。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5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降低了21.2%;基础地力偏低。化肥占肥料投入的比例高达89.4%。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基础地力贡献率保持在50%—60%,与40年前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酸碱失调。土壤pH≤5.5的酸化面积占比高达15.9%。松嫩平原盐碱地总面积约5600万亩,占总面积的20%左右。耕作层变浅。耕层厚度为15—19 cm,比适宜的22 cm浅3—7 cm,比美国玉米种植带耕层厚度浅10 cm,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变浅近5 cm,耕作层厚度小于20cm的面积比例高达83.9%。次生盐渍化显现。随着华北旱情加重,增发量大于降水量,局部地区开始返盐,次生盐碱化威胁加重。天津市45.84%的调查点位出现次生盐渍化问题。酸化加剧。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土壤pH≤5.5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7.4%、57.3%、12.3%。土壤贫瘠化。华南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缺乏面积比例分别为12.63%、10.49%、2.35%、67.60%。水体富营养化。长江中下游、华南化肥氮亩均投入量30年分别增加了40.7%、54.0%。有效磷含量大于20mg/kg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5.6%、34.3%。氮、磷的富集易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盐渍化问题普遍。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区中度盐渍化以上的耕地面积约99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6%;宁夏引黄灌区,中度盐渍化以上的耕地面积约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0%。青海、甘肃、内蒙古西部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9.6%、12.5%、9.9%。地膜残留问题较大。而地膜残留量大概在每亩7 kg左右,严重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每亩15 kg左右。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协同,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化肥利用率。此外,要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体系,加强选肥施肥全过程技术指导,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开展以畜禽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应用,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提供统测、统配、统施等专业化服务,提升施肥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创新驱动,科技支撑。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动集成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瓶颈问题,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推广新型肥料产品,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多样化还田。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化。创建模式,构建机制。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创建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服务,探索构建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突出“精、调、改、替、管”,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提高配方肥、专用肥比例,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调优结构减量增效。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补施中微量元素。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推广种肥同播、侧深施肥,配套缓控释肥料和专用肥料,转变施肥方式;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动有机无机结合;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推行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管理。区域定位: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扩大大豆花生种植面积。主要措施:大力推广配方肥和增效肥料,加强小麦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提升玉米种肥同播作业质量;大豆、花生推广接种根瘤菌剂,增施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蔬菜、果树强化有机无机配合,推广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果园绿肥,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区域定位:保持适度的粮食自给水平,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冬油菜种植面积;加强“南菜北运”基地建设,保持甘蔗、热带水果等生产优势。主要措施:试行氮肥定额制;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技术到位率;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白云石粉、含硅碱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设施农业、果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区域定位:稳定水稻、小麦、玉米面积,发展再生稻,建设甘蔗、高山高原蔬菜基地、发展长江上中游柑橘和西南冷凉苹果优势产区。主要措施:粮食作物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技术到位率;蔬菜、果树注重有机无机配合,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注重应用新型肥料,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含硅碱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区域定位:巩固粮油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棉花种植;扩大花生、油菜种植面积,稳定甜菜生产;稳步发展葡萄、西甜瓜、梨等特色水果。主要措施: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到位率;增施有机肥,改良盐碱地和沙化土壤;在雨养旱作区推广缓控释肥料和配方肥,扩大机械施肥面积;在灌溉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科学院院长张超一
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科学院院长张超一针对海大核“芯”SE创新技术体系现场为大家讲解了生物增效技术在增效肥料上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趋势。在他看来,农业绿色高效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面源污染、碳中和、土壤微生态、土壤障碍、养分吸收利用、科学合理用肥、逆境胁迫、作物品质提升等问题。通过在肥料颗粒外包覆一层膜从而控制肥料中养分的释放速度,代表性产品是硫包衣型以及树脂包衣。通过在肥料中添加生物基增效成分,例如海藻酸、氨基酸、甲壳素等,达到肥料增效、调理土壤、刺激作物等功能效果。通过抑制土壤中脲酶/硝化细菌的活性,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脲甲醛类缓释肥料;通过将氮素以化学键的形式与脲甲醛结合,从源头上控制氮的释放速度。张超一表示,生物增效技术具有绿色、降本、增效、提质的效果,分为增效成分开发技术;增效成分添加技术;增效肥料应用技术等。
他说,这些年增效肥料市场份额扩大,增效肥料市场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琳琅满目、多而不强、标准不统一、遇到可持续发展障碍等问题。张超一说,海大生物拥有科技与创新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核芯动力,安全可靠的生物资源、成熟稳定的生物技术、科学产业化转化设备、长期持续的创新能力。其中,双海藻酶酵耦合提取技术、细胞生物合成技术、新生物基化合物创制技术属顶级水平。具体表现为,双海藻酶酵耦合提取技术让海藻活性成分提取率提高了60%-70%,活性更高,海藻活性成分提取和保留技术国际领先水平;海藻多糖SEAD-30技术则具有高含量、高活性、强螯合、强稳定的优秀基因。细胞生物合成技术则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代谢调控、通路改造等路径,匹配智能制造工艺设备,显著提高目标发酵产物表达量;6倍APAA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体内抗逆性内源激素的表达,促进可溶性糖等物质的积累,维持渗透平衡;高活性刺激根系空间结构,活化磷素协同增效。新生物基化合物创制技术是通过生物修饰靶向引入新的功能活性基团,增强功能性。对原有基团进行修饰,生物活性提高30%。且有增强光合、促进积累、高产高质的作用;GALA可以有效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水平。在张超一看来,增效成分不再是万金油,回归产品功能效果,农药企业向肥料融合,生测推广技术愈发重要。“资源整合,跨学科融合,技术集成化,合成生物学,生物发酵的背景下,增效成分由小而乱向资源技术密集型、规模化企业倾斜,增效品牌强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张超一说。大会现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张互助秘书长做“增效新质力量亮彩榜单”发布。诚如张秘书长所言,名优增效企业亮彩榜,正是在数以千计的农资企业中挖掘出那些另辟蹊径、不断创新、高效增长、脱颖而出的先进典范,他们为肥料增效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