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花生大会|| 刘娟: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施肥技术

作者:组委会 内容团队 2025/4/2 15:31:54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 刘娟 花生成为河南许多县的主导产业,目前面积最大的县为正阳县,种植面积在160万亩左右,其次为邓州市、唐河县在80万亩左右,汝南县和方城县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河南省有55个县(区)花生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我国油料安全形势严峻。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仅为30%左右,而花生国际竞争力相对最强,是自给率最高的油料产品。20

图片 1.jpg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 刘娟

花生成为河南许多县的主导产业,目前面积最大的县为正阳县,种植面积在160万亩左右,其次为邓州市、唐河县在80万亩左右,汝南县和方城县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河南省有55个县(区)花生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我国油料安全形势严峻。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仅为30%左右,而花生国际竞争力相对最强,是自给率最高的油料产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

花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及沿海、沿河沙土地上,生态条件差。低产是品种、栽培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原因所致。

低产田缺肥少水是单产低的主要原因。高产田未能做到平衡施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徒长倒伏;群体结构不合理,群体质量差。如果充分利用光等自然资源,发挥品种遗传潜力,产量空间很大。

限制花生高产的7大因素:


  1. 缺乏高产稳产品种;

  2. 受气候因素制约,如干旱、涝害等;

  3. 土壤质量差。如土壤结构差、耕层浅、紧实板结等;

  4. 栽培管理技术不成熟;

  5. 施肥不合理,如氮肥施用多,而磷、钙肥施用少等;

  6. 营养和生殖生长不协调,如营养生长过旺、徒长、倒伏,后期早衰;

  7. 连作障碍等。

花生的产量潜力有多高?单粒精播技术攻关连续突破700公斤,2023年山东莒南创造实收亩产865.5公斤的纪录。

图片 2.jpg

花生本身的产量(产量=单位面积株数X单株结果数X果重)潜力:叶片的光和潜力(净光合强度大 43-52 mgCO2/dm2/h、光饱和点高)、叶片的功能期、生长冗余(营养体大,无效花、果针、果多)、荚果饱满度。

通过栽培技术充分发挥花生的高产潜力,多结果、长大果、饱果,实现产量构成因素最佳组合。

花生需肥特点


“花生喜乏肥”:花生吸收的养分70-80%来自土壤。固氮作物:初花期,根瘤菌开始大量固定空气中的氮,花生所需的氮素的1/2~2/3由根瘤菌提供。

每生产100千克荚果,需氮5.5 kg、磷1.1 kg、钾3.3 kg,氮、磷、钾的比例为5:1:3。

氮、磷主要积累在荚果中,氮占全株的56%~76%,磷在荚果中含量占全株的62%~79%。钾素在茎中含量较高,占全株的33.3%~39.3%。

氮、磷、钙的吸收积累高峰均出现在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钾素相对有所提前。吸收积累量均随植株的生育进程而增加,至饱果成熟期达到最大。

花生应优先选用缓、控施和有机肥料,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用量。不同生育时期,花生对氮肥吸收利用表现为结荚期>花针期>苗期>饱果期。施用缓/控释氮肥既可以满足不同生育期花生对氮的需求,又可以避免生育前期因土壤氮浓度过高对根瘤固氮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供需同步”高效施氮。

有条件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或者水肥一体化种植。在没有测土配方施肥条件的,采取以田定产,以产定肥的办法。

确定适宜目标产量。花生目标产量可以根据近3年花生平均产量(正常气候条件)增加10%~15%确定,也可以是花生历史最高产量。如果目标产量过高,超出通过施用氮肥所能获得的声量、容易引起高投入低产出,如果目标产量过低,虽然降低了氮肥用量,但不能充分发挥产量潜力,降低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

确定适宜氮肥施量。根据确定的目标产量进一步确定适宜氮肥施用量。可以根据目标产和生产田块的地力水平来确定,具体为:

  • 目标亩产量为300—400kg时,土壤速效氮含量>50mg/kg时,纯氮施用量为每亩4—7kg;

  • 目标亩产量为400—500kg时,土壤速效氮含量>100mg/kg时,纯施用量为每亩7—10kg;

  • 目标亩产量为500—600kg时,土壤速效氮含量>130mg/kg时,纯氮施用量为每亩10—12kg;

  • 目标亩产量为600—700kg时,土壤速效氮含量>150mg/kg时,纯氮施用量为每亩12—14kg。

磷肥种类及用量。当土壤速效磷含量<10mg/kg时,磷肥(P205)推荐施用量为每亩5.4—7.8kg;当土壤速效磷含量10—20mg/kg时,磷肥推荐用量为每亩4.9—7.0kg;当土壤速效磷含量20—40mg/kg时,磷肥推荐用量为每亩4.3~6.2kg;当土壤速效磷含量>40mg/kg时,磷肥推荐用量为每亩3.5—5.5kg。

在中性或偏碱土壤上也可用酸性过磷酸钙作为磷肥,而在酸性土上可用钙镁磷肥或磷酸二铵代替三元复合肥。有条件的地区可用含有解磷细菌(1—2kg/t)的加菌复合肥代替普通复合肥,或者用某些新型肥料代替部分或全部磷肥。

确定适宜钾肥施用量。可以根据土壤钾素水平来确定钾肥用量,当速效钾(K20)含量低于50mg/kg时,钾肥(K20)用量为每亩6.67—10kg,当速效钾含量为50—90mg/kg时,钾(K20)施用量为每亩4—6.67kg,当速效钾含量高于120mg/kg时钾肥(K20)施用量为每亩2—4kg。没有测土条件的地块可根据土壤质地判断施钾量,一般黏土速效钾含量较高,可少施钾肥,而沙土往往速效钾偏低,应增施钾肥。

选择适宜的钾肥种类。花生钾肥施用应以硫酸钾为主考虑到成本因素,在酸性土和中性土上可以施用少量氯化钾,而在盐碱土上应严禁使用氯化钾。

花生高产高效施肥技术包括3个:

  1. 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2.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肥+复合菌肥施用技术;

  3. 花生水肥一体化技术。

01
1.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测土施肥总策略一是要养分平衡,通过土壤化验,缺啥补啥。重点关注磷、钾、钙、硫、钼、铁和硼等营养元素。二是要用量适当。减少氮肥用量,高肥力地块氮5-6kg;中等肥力地块氮6-7kg;中下等肥力地块氮6.5-7.5kg。三是要增施有机肥。优质饼肥、生物炭、生物有机肥。四是要肥料深施。肥料深施5-10cm,氮肥利用率提高8%以上。五是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看天、看地、看长势 “三看 ”科学追肥。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肥+复合菌肥施用技术(以“三只虎”为例),实验地点在驻马店市正阳县(麦后直播花生)和开封杞县(蒜茬花生)。

图片 3.jpg

施用三只虎复合菌肥处理的脂肪和油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复合肥处理,蛋白质和亚油酸低于复合肥处理,三只虎75kg/亩和三只虎50kg/亩的脂肪分别比复合肥的处理高 2.79%和1.78% ,油酸分别比复合肥的处理高13.42%和9.50%。施用三只虎复合菌肥提高了花生的脂肪和油酸含量,提高了花生的品质。

图片 4.jpg

图片 5.jpg

三只虎复合菌肥料施用可促使花生根系早发,增加了根长、根体系和根表面积,根瘤数量增多,可以提高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促进主茎和侧枝发育,下针数量增多,有利于荚果发育,饱果增多,有利于产量的形成。从茎的显微结构来看,施用三只虎肥料的植株生长更健壮,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更强以及物质贮藏转化能力高。

三只虎肥料的施用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花生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了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02
2. 花生水肥一体化技术


  • 技术原:通过滴灌系统同步供水供肥,实现“少量多次”精准调控;  

  • 实施条件:需配套水源、过滤设备、滴灌带及电力设施,适合连片种植(5-20亩);  

  • 3大优势节肥节水:肥料利用率提升30%-50%,节水50%以上; 

  • 增产提质:新疆、河北示范田亩产达600-630公斤;

  •  高效管理:千亩施肥1日内完成,适应沙地、盐碱地等边际土壤。

图片 6.jpg

花生种植通常采用起垄覆膜、穴播种植,非常适合滴灌水肥一体化。根据覆膜和不覆膜有分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和起垄滴灌水肥一体化。

图片 7.jpg


滴灌施肥要特别注意的2个问题:

  • 一是过量灌溉问题。土壤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不利出苗。

  • 二是施肥后的洗管问题。一般先滴水,等管道完全充满水后开始施肥,原则上施肥时间越长越好。施肥结束后要继续滴半小时清水,将管道内残留的肥液全部排出。

水溶肥的优点:

  • 其一,采用水、肥同施,以水带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施肥效率高,并可以减少施肥总量,发挥肥水协同效应,使肥和水的利用效率都明显提高。

  • 其二,肥效快,可解决高产作物快速生长期的营养需求。

水溶肥的缺点:

  • 其一,水溶肥料价格普遍较高,不利于普及。

  • 其二,速效性强,难以在土壤中长期保存。用肥量要严格控制,如果单次使用稍多,就会造成肥料流失,既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还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综上,花生单产提升需以精准施肥为核心,通过“以田定产、以产定肥”策略,结合现代微生物技术与智能灌溉手段,可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目标。该技术体系不仅为保障国家油料安全提供支撑,也为农户增产增收开辟可行路径。


2025花生绿色高产种植大会现场

演示文稿1_01.jp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