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区域市场:新入局者暴增,嵩明叶菜市场如何挖潜?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组委会
2023/9/5 10:56:40
(云南省)嵩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1.6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34.10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0.37亿元,下降2.9% ;牧业产值6.01亿元,下降 1.0%;渔业产值 0.18亿元,增长26.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 0.95亿元,增长9.0%。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2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6%。202
(云南省)嵩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1.6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34.10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0.37亿元,下降2.9% ;牧业产值6.01亿元,下降 1.0%;渔业产值 0.18亿元,增长26.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 0.95亿元,增长9.0%。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2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嵩明县凭借自身禀赋,逐渐形成了粮、烟、畜、菜、花、渔、果、中药材八大产业,而其中又以蔬菜种植闻名。25.59万亩的蔬菜种植面积,也有公开数据说含复种的话嵩明县绿色蔬菜种植面积可达64.2万亩,产量160.5万吨,实现产值23.75亿元。据了解,嵩明县的蔬菜种植面积占整个昆明市的三分之一,98%的蔬菜都是外销,其中大部分蔬菜运往了北方各大城市。今年上半年,嵩明县特色农业持续增产增量。据嵩明县人民政府数据,蔬菜播种面积达12.97万亩,产量26.07万吨。瓜果类播种面积3107亩,产量8894.9吨。“今年迎来了报复性创业,云南地区新增了很多农资店。以前搞种植的种植户、收菜的小贩、甚至做冷库的都来投资农业,开农资店。”宸懿肥业总经理杨李冬表示。

笔者在天眼查搜索“嵩明农资”,数据显示:目前嵩明县农资企业续存的有614家,成立在一年内的有71家,占农资经销企业总量的8%;经营时间在5—10年的最多,有327家,占36%;经营时间1—5年的有284家,占31%;经营时间10—15年的170家,占19%;15年以上的57家,占6%。一年内鲜有注销、吊销的农资店铺和企业,说明大家还都比较看好这个行业。至于新入局者是想赚快钱,还是要在行业中扎根,甚至革新行业,尚无法估量,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能看得到的是,嵩明县很多经销商都以赊销来招揽顾客,虽然对他们而言赊销已成顽疾,但谁也不忍舍弃。原因就是,由于种植蔬菜相对赚钱,种植户都想更多种植(有20万元就想搏10亩,有50万就想搏20多亩)。几乎大部分种植户都背负贷款,仅留很少的资金周转,当用钱的压力给到作物上,就等于把压力转嫁给了经销商(人工费用无法拖欠,农资的投入当然是能赊就赊):谁能让客户缓一缓,谁就可能胜出。在大家都赊销的情况下,不赊销者就会面临巨大压力,或者产品不可替代,或者服务足够有独特性及排他性,足够有底气,但在现在的环境下做到不可替代也比较难。“像经销商卖农药、肥料,有熟人过来,能不让先用着?”经销商们也很无奈,但是这也是竞争激烈的区域的惯用招式。只是,总的市场容量就在那里,经销商增多了,此消彼长,经销商的平均份额就相应减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市场挖潜?据了解,叶菜类占嵩明县蔬菜种植面积的80%左右,超九成外销,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蔬菜销往全国30多个城市、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叶类蔬菜种植以“五大金刚”为主:油麦菜、意大利生菜、黄白菜、上海青,今年又增加了一个新品:香菜(主要是供给东南亚等国外市场)。服务好这“五大金刚”是农资企业上量的关键。去年开始,很多原本种植意大利生菜的种植户都开始改种香菜了。种植方式上,除了露天种植和保护地种植之外,一些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还采用高端设施大棚,通过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等方式种植,更好地管理水肥,减少细菌、病虫害,提升蔬菜品质。杨李冬介绍,目前香菜用肥标准偏低,基本上是氮肥为主,平常种油麦菜可以用到7000元/吨的肥料,种香菜用5000—6000元/吨的肥料;前期的用肥、用药频率也不一样,香菜从发芽到收割,前后总共二十来天,最多用两遍肥(休眠发芽期基本是不用管)。相对来讲,香菜病害少一些,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高上。经销商言外之意就是,香菜有潜力可挖。但是,香菜也有一个特性:不能长期连作。这算是一个痛点。笔者记得很清楚,春天去调研的时候几个省平台都表示,云南的农资市场是被经销商做大的。用肥用药品质高证明能接受高品质农资产品,用肥用药标准低证明有市场潜力。今年,叶菜类整体的价格波动。究其原因,杨李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消费端,消费人群的数量影响价格;第二个原因在于产量过剩,中国现在种出来的菜能供80亿人口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仅有好产品是不够的。云南润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子刚说的比较中肯,要做好一个市场,就要了解种植的底层逻辑,解决作物的连作障碍和栽培技术的提升,而非单纯的用肥、用药。要想种得好,底层逻辑一定是栽培技术的提高,从用户需求端来看,就是增收。杨李冬主要服务叶菜类作物,他坚持“慢慢做,不跟风”的理念,掌握自己的回款率。也许这也是今年他仍保持有增量的原因吧。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春耕中,嵩明县也出现了种苗、农资一站式集采。集采,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买”,买卖参与者由原来单纯的商家、客户两家,转变为商家、集采组织者、客户三家。据了解,农资集采可以让农户使用农资省约15%的成本。未来这种线上+线下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的模式会不会推开,尚未可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种模式被接受,将会占领更多的市场分额。而困扰经销商的“无法影响到更多的农户”的时间及空间问题,也有了解决的路径,新媒体等社交软件的兴起,让传统的技术服务有了新路子,很多经销商都在尝试做短视频或者直播的技术教程,不过有的在坚持做,有的偶尔为之。一个市场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少一蹴而就的。
旨在深耕嵩明的厂商,需要了解这里的变化,无论作物的更迭,还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求变的苗头,都要烂熟于心。
能做到不跟风,不盲从,读懂种植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