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农业新质生产力需强化科技内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内容团队 2025/3/7 11:59:10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以及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县域富民产业。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农资》记者就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盐碱地改良策略,以及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对赵皖平进行了采访。《中国农资》记者:去年两会期间,您提出了“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过程中,您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了哪些新的思考?赵皖平

图片


图片

《中国农资》记者:

去年两会期间,您提出了“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过程中,您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了哪些新的思考?


赵皖平: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强化“科技内核”,这涵盖了种源创新、智能装备提升、资源效能提高、产业形态创新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加强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的生物育种体系;要革新智能装备,推广无人化农场系统、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数字农业技术;要提升资源效能,重点推进盐碱地改良、旱作节水农业和耕地质量数字化监测;要创新产业形态,发展工厂化育苗、智慧农业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融合了现代最前沿的科技,如无人机技术、数据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和大功率智能机械装备等,这些技术的融入将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Q

图片

《中国农资》记者:

您曾说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等问题,这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在哪几方面发力?


赵皖平: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加强科技推广力度,解决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其次要加强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民间的有机衔接,建立有效衔接机制,让新技术能够顺利推广和应用。


科研单位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要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农民则要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还要对科研人员给予政策优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Q

图片

《中国农资》记者: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盐碱地治理纳入其中,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并针对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耕地等提出系统性修复方案。对于盐碱地的改良工作,您有何建议?


赵皖平:盐碱地在中国占比很大,是提高农产品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盐碱地的改良工作,我认为应该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要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另一方面,要研制出适合于盐碱地区生长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耐盐碱性和产量。例如,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就研发出了节水耐旱的水稻品种,既适应了盐碱地的环境,又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


Q

图片

《中国农资》记者: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您认为合作社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如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赵皖平:农业合作社在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社可以借助新质生产力,如数字农田、无人机技术等,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如,合作社可以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精准施肥、喷药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生产。此外,合作社还可以提供从产供销到加工的完整服务链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在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方面,我认为,首先要加强科技推广和培训,提高小农户的科技素养和生产能力;其次,要鼓励和支持小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最后,政府还要给予小农户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中。


编制 | 心   怡

审校 | 赵光辉

监制 | 陆   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