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 没有故事、不要硬讲
作者:落叶果树
2024/9/10 10:58:48
编者按近期,很多同志留言咨询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应该如何打造,像山东的日照蓝莓、河北的威县梨等都是热点话题。《落叶果树》微信公众平台邀请观察员就此问题展开探讨,这篇短文视角独特、说理充分,可供参考。像很多非传统优势产区的早熟苹果、阳光玫瑰葡萄等并没有主角光环,正是因为实现了较好的技术落地、种出了好果子,从而拿到了市场订单。长时间以来,面对大流通、小生产的既定格局,区域品牌是地方农产品营销的必争之地。
近期,很多同志留言咨询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应该如何打造,像山东的日照蓝莓、河北的威县梨等都是热点话题。《落叶果树》微信公众平台邀请观察员就此问题展开探讨,这篇短文视角独特、说理充分,可供参考。像很多非传统优势产区的早熟苹果、阳光玫瑰葡萄等并没有主角光环,正是因为实现了较好的技术落地、种出了好果子,从而拿到了市场订单。
长时间以来,面对大流通、小生产的既定格局,区域品牌是地方农产品营销的必争之地。近年来,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逐渐增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目前,在各种品牌的打造过程中,生编故事、硬讲故事成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其实过犹不及。
大家都知道烟台苹果、大连樱桃名头很响,但是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层层解析。第一,这里的苹果、樱桃均为舶来品,不是我们本土的“柰”“小樱桃”,而是现代概念下的苹果、大樱桃。烟台、大连是现代概念下苹果、大樱桃的较早引入地区,有先入为主的话语权。第二,现在很多地方还在种植蓝莓、葡萄、猕猴桃等树种,首先要明确这也是现代概念下的树种(可能原产中国、留洋归来),而不是我国的本土、历史品种。换句话说,并无故事可讲。那么,很多人会说烟台苹果、大连樱桃这不就是讲故事吗。其实不然。讲的固然是最先引进的故事。那么,市场为最先引进买单吗?又不然。而买单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技术的扩散、成熟,造就了产业的品牌。直言之,我们用一揽子方案,种出了现代概念上的苹果、大樱桃,在一定程度上复刻甚至超越了它的本土表现。那么,问题浮出水面,一目了然。在当前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塑造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故事讲的太多了。都是舶来品,都是在引入、扩种,能有多少故事可讲呢?没有故事不要紧,不要生编、硬讲。对于农业的资源禀赋来说,地方各有千秋、旗鼓相当(天赋异禀、旷世奇地是完全的小概率事件),但只要适合种植,满足基本要求,就拿到了平均分,即等于地区的故事讲完了。笔者认为,真正要讲的是技术,只有好技术才有好果子(严肃一点可以表述为:因为有了足够的技术才可以生产出符合市场预期、一般标准的农产品),而好果子才是好品牌的基础。世事洞明皆学问,这就如同很多电视上鉴宝栏目中的基本前提,有句话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我们不听收藏故事,只看藏品。道理很简单,太祖太奶的故事太难验证,只有藏品摆在眼前,它不说话、但不骗人。
河北秦皇岛琳海生态农业生产的优质大樱桃
所谓讲技术,就是告诉市场,某某区域引种了某个树种、品种,实现了它的标准化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满足消费者对这个树种、品种的基本预期。同时,可以提供品种、土肥、栽培、植保等一系列、各方面的材料,可供验证、检查。市场的记忆是有容量的,所以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的打法是是“数一数二”。对于农产品来说也是一样的逻辑,烟台苹果之外是什么苹果,大连樱桃之外是什么樱桃?一般消费者必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是第一已经被拿走、被认可了,剩余的全部都是第二。于是乎,对于流通环节来说,与其你给我讲品牌故事,不如告诉我你们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因为有技术就意味着有产品,我就敢于上货卖给消费者。生活处处是哲理,俗话说让人放心是一种能力,讲技术不正是这么一种能力吗,一种让买方(流通环节、消费者)放心的能力。我们也不是不讲故事,而是不要片面地讲故事,是要在有技术、有产品的条件下讲故事。当然,凡事皆有例外,所谓例外就是超出了某种条件的限定。少编故事、多讲技术的前提是舶来的农产品。但是如小米(粟),原产地就在中国,自然有历史可挖、有故事可讲,比如山西沁州黄、内蒙古敖汉小米等等。本文为2024“鲁果飘香惠农行动——点亮特色水果产业名片”特约撰稿,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落叶果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作者微信328894044,添加请备注姓名、单位,欢迎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