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7峰会】温铁军教授:三新战略——大食物安全观与城乡融合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院长 温铁军教授
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包括农业过剩、工业过剩、金融过剩在内的全球过剩,大多数问题、冲突的矛盾都来源全球过剩。这一主要矛盾不仅导致了全球化逐渐解体,还会导致各种业态走向不同的结局。
面对这一现状,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这将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旋律。
回到农业领域,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也是主要矛盾,是农业过剩。
这一问题的出现是用工业改造农业的必然结果。如今我国已经告别了资源短缺时代,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出现了普遍过剩,价格注定会出现下滑;
第二个问题,是“地板高于天花板”。
正常情况下,生产成本是地板,出口产品的价格是天花板,但由于重资产投资、资本深化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甚至高于天花板;
第三个问题,是规模不经济。
长期维持小农“吃租权”,造成任何主体进入农业都需预付与净收益相当甚至更高的“资源租”“制度租”,导致越增投资扩规模,就越“规模不经济”。
这些农业问题,也导致了三个农业之外的外部问题:
第一是食品不安全,越是推进大规模生产,越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是生态环境不安全,农业大规模产业化代价是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不能靠造成问题的机制去化解;
第三是制度困境外溢,小农组织分散占有导致农业生产依赖政府补贴,构成地方债务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农业及外部问题,党的二十大之后,领导人开始强调大食物安全观,提出“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不再单一强调粮食安全,而是转向大食物安全,对应大农业体系,发展大生态体系。提出“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2022年12月中央农工会议又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这些政策转变,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从业者要能够跟上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
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形成新的上山下乡趋势,成千上万的市民下乡,国家鼓励“五退”下乡,返乡趋势已经在客观上成立。乡村振兴是我国应对全球挑战的压舱石,国家向农村投入大量建设资金,秉持的就是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因此,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依然是未来不可忽略的发展大趋势。
此外,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还有一个转变趋势,即从消费主义转向绿色主义。消费主义是激进的、非理性的,绿色主义则相反。绿色主义的发展在欧洲、日韩等许多地区都有案例,得到了证实。并且随着社会进步,还会出现绿色壁垒,因此农业从业者要注意,非绿色的生产方式很有可能走不出好的结果,国内也可能会出现绿色壁垒,不做转型,就可能被这一趋势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