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丰净赚13.74亿,史丹利净赚8.15亿,肥企前三季度延续高增长态势!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于平平 2025/10/31 10:01:23
截至10月30日,共有26家上市肥企前三季度报出炉。从数据来看,26家企业中,新洋丰、史丹利、云图控股、芭田股份、亚钾国际、盐湖股份、藏格矿业、东方铁塔、川恒股份、川金诺、川发龙蟒、三孚股份、澄星股份14家企业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同比双增长,占比超半数。尤为亮眼的是,磷复肥龙头新洋丰前三季度净利润达13.74亿元,史丹利净利润达8.15亿元,云图控股净利润达6.75亿元,芭田股份净利润达6.87亿元

截至10月30日,共有26家上市肥企前三季度报出炉。

从数据来看,26家企业中,新洋丰、史丹利、云图控股、芭田股份、亚钾国际、盐湖股份、藏格矿业、东方铁塔、川恒股份、川金诺、川发龙蟒、三孚股份、澄星股份14家企业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同比双增长,占比超半数。

尤为亮眼的是,磷复肥龙头新洋丰前三季度净利润达13.74亿元,史丹利净利润达8.15亿元,云图控股净利润达6.75亿元,芭田股份净利润达6.87亿元,都保持稳健增长。4大钾肥龙头,盐湖股份净赚45.03亿元,藏格矿业净赚27.5亿元,亚钾国际净赚13.63亿元,东方铁塔净赚8.28亿元。可以说,整体延续了上半年行业高景气态势。

上市肥企2025前三季度财报(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

从数据不难看出,双增长企业共性是资源、渠道与全球化布局三重驱动,他们无一例外地构建了难以被短期复制的核心壁垒,这构成了其高增长的底层逻辑。


资源掌控力筑牢成本护城河

对于磷复肥企业而言,拥有上游磷矿资源等同于掌握了利润的源头。2025年以来,磷矿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30%品位均价稳居千元/吨以上。新洋丰、云图控股、川恒股份等企业凭借其磷矿——磷化工——磷肥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对关键原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当外购磷矿石的企业利润被严重侵蚀时,这些资源型企业却能将上游涨价压力转化为自身的利润优势。

同样,钾肥领域的盐湖股份、藏格矿业、亚钾国际,其业绩增长直接受益于自有钾盐资源的开采能力,在全球钾肥供应偏紧、氯化钾价格突破4100元/吨高位的市场环境下,其资源禀赋成为了最坚实的盈利保障。


渠道韧性激活内需市场

以新洋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凭借其深耕多年的、遍布全国的农资分销网络,能够快速响应国内农业需求变化,保障产品高效触达终端,这构成了其营收增长的稳定基本盘。更为关键的是其全球化运营能力。2025年前三季度,受海外磷肥供需持续偏紧影响,中国磷肥出口价格显著高于国内,出口利润丰厚。以新洋丰、东方铁塔为代表的企业,凭借其港口布局、国际贸易经验和品牌认可度,灵活调配资源,优先满足利润更丰厚的出口订单,实现了“国内保供、海外盈利”的战略组合,这是其净利润增速超越营收增速的重要原因。


产品与创新是穿越周期的“增长极”

传统复合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新型肥料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龙头企业纷纷向高效、环保的特种肥料领域转型,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提升盈利能力。

新洋丰在巩固传统渠道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增效复合肥、生物有机肥等高端产品。史丹利则通过推出针对经济作物的专用肥料,实现了产品溢价,其针对南方柑橘、蔬菜等作物的套餐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客户粘性和单亩产值。芭田股份在硝基复合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领域深耕多年,其产品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复合肥。

相比之下,仍以传统低浓度复合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如华昌化工,则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的困境,难以在产品溢价上取得突破。


亏损企业困境源自成本压顶与转型滞后

与龙头企业的风光无限相比,六国化工、华昌化工、四川美丰则陷入亏损的泥潭。

这三家企业的共性是缺乏上游资源布局。以六国化工为例,作为一家磷复肥生产企业,其磷矿石完全依赖外购,在磷矿石价格高企的背景下,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导致盈利能力持续恶化。可以说,资源禀赋的差异,成为企业间业绩分化的首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产品结构单一。亏损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的普通复合肥为主,对新型特种肥、水溶肥等高端产品研发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种植结构调整需求。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只能依靠价格战争夺市场,利润空间微薄。同时,它们缺乏向现代农业服务或高端特种肥转型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投入,也无法构建有效的渠道护城河,在龙头企业的渠道下沉攻势下,市场份额不断流失。

第三个原因则是环保政策加压。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对化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排放要求不断提高。大型龙头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进行环保技术改造和升级,而中小企业则面临巨大的合规成本压力,甚至可能因环保不达标而被迫限产、停产,直接冲击其正常经营,进而拖累业绩。


分化不是终点,而是行业新周期的起点

综合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的肥企业绩,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行业分水岭:依靠资源红利和规模效应的旧时代正在落幕,一个比拼全产业链协同、全球化运营能力和技术创新深度的新竞争时代已经开启。

对于新洋丰、盐湖股份等龙头企业而言,高景气度是其扩大领先优势的窗口期,未来需持续巩固资源基础、强化科技赋能。而对于六国化工、华昌化工等面临困境的企业对于仍在困境中的企业,生存之道在于放弃“大而全”的幻想,要么寻求被整合,要么在细分领域(如特定作物专用肥、区域市场服务)打造“小而美”的差异化竞争力。这场分化预示着中国农化产业正走向一个更加成熟、集中、高效的发展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