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渠道现状:“三座大山”挤压下,如何挖掘新价值、获得新收益?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内容团队 2025/5/6 9:15:36
在企查查上以“农资”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云南共有7万多家企业,仅次于山东和河南。如果从农资从业者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来看,云南则拥有绝对优势,说是中国变化最快、理念最先进的农资市场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大需求、强竞争的市场,竞争已经驶入深水区,只有发掘真需求、提供真价值,才能顺利突围。是零和博弈还是共生共嬴?根据走访调研得出的数据,云南农资市场容量有近500亿元,其中农药50—60亿元,肥料接近400亿元

在企查查上以“农资”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云南共有7万多家企业,仅次于山东和河南。如果从农资从业者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来看,云南则拥有绝对优势,说是中国变化最快、理念最先进的农资市场也不为过。

在这样一个大需求、强竞争的市场,竞争已经驶入深水区,只有发掘真需求、提供真价值,才能顺利突围。

零和博弈还是共生共嬴?

图片
图片

根据走访调研得出的数据,云南农资市场容量有近500亿元,其中农药50—60亿元,肥料接近400亿元,特肥50亿元,并且特肥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化肥、农药、特肥的比例大概为8:1:1。

从销售模式来看,传统的“厂家—省级代理—地市经销商—零售店”的四级分销模式仍然是是主流,尤其是在山区种植区,交通相对闭塞,大零售和网购发展困难,对本地化的渠道依赖性很强。

图片

云南典型的农资零售店

此外,具有区位优势的生产厂家做直销“合作社+农户”统购统销、订单农业捆绑销售等新渠道也逐渐发展起来。

前段时间引起行业热议的农资电商,在云南也有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笔者听闻,在楚雄、红河等地,农资电商的覆盖率已超过50%。具体数据无从考证,但云南农资渠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是不争的事实。赊销难题、外企困境、服务断层,已经成为压在云南农资人头上的“三座大山”:

暂时无解的赊销顽疾

赊销是每个农资人心中的痛,在云南更是如此。甚至有从业者直言,在特肥和农药板块,80%以上都是赊销,对公司的现金流十分不利。

而赊销泛滥的根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种植户转嫁赊销风险。云南以经济作物为主,而经济作物的价格波动较大,仅近些年,就出现了阳光玫瑰价格“脚脖斩”、柑橘无人收购、蔬菜销路不畅等价格暴跌事件,导致种植户不敢投入,渠道商也只能延长账期;

二是渠道之间的恶性竞争,经销商为了抢占市场放宽政策,所以陷入“不赊销无客户”的囚徒困境。

外企主导,渠道承压

先正达、拜耳、科迪华等外企占据云南农药市场60%的份额,康朴、ICL、海法等把控特肥高端市场。云南出复合肥之外的农资品类,至今仍然是外企占据绝对优势,国产品牌大多只能依靠差异化突围。

外企占优,对渠道也是一种考验。有从业者向笔者直言,现在很多渠道商销售外企产品的积极性都在下降。一是进口产品价格透明,利润率太低。二是进口厂家与渠道之间是卖方市场,外企占绝对优势,渠道在他们面前十分被动,压货多,各种优惠政策和活动也带给了渠道很大压力。

因此,渠道商还是愿意与做得好的国产品牌合作,只是产品的品质一定要跟得上。

“卷”错方向,品质参差、服务断层

特肥产品在云南是刚需,真正有效果的产品都有很好的销售表现。但是市场乱象丛生,产品合格率不足、特肥不“特”、搞噱头、纯营销等问题,都深深伤害了种植者和服务者。

云南蜗牛生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兆勇也提出,在特肥应用推广领域,许多服务商和企业还在采用万金油式的推广方式,与作物的结合不紧密,存在服务断层。

此外,全国性的农资龙头企业在云南加速布局,也让本土渠道面临技术和资金多重压力。

重重压力之下,即有人选择无限内卷,陷入零和博弈;也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行业共生共赢。

有人专注作物,打响品牌。譬云南安喜农业、玉溪安誉诚、昆明作丰客,都专注花卉的服务,既能管理投入几十万元的温室大棚,也能为地栽散户带去好方案;

有人专注品类,做专做精。譬如云南泓隆农业和云南蜗牛,都在主做植调,并且做到了头部影响力;

还有人做“慢”服务,譬如云南天穗主张“慢”就是好的块,扎扎实实服务客户,做好特肥功能与应用的结合。

…………

在云南,这样的优势渠道商还有很多,他们的优势点不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能为用户提供难以被取代的价值,这也是共生共赢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真需求中,发掘真价值、真收益

图片
图片

真需求,才有真价值;真价值,才有真收益。在云南农资渠道中也是一样,无论是销售方还是使用方,都是农资“老专家”,很难再凭借伪需求和假产品占领市场,最关键的,一定是找到真需求、真价值。

产品:围绕作物需求寻找产品价值

云南是一个作物特色和痛点都十分突出的市场。

在走访中,被高频提到的问题包括气候逆境、重茬、土壤板结酸化、线虫高发、根际病害等等,其中,土壤问题已经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因此,微生物菌剂、腐殖酸、海藻酸等具有调土改土功能的产品,在云南已经成为刚需中的刚需,几乎所有渠道都在寻找土壤调理产品。

但同时,旺盛的需求却没有迎来匹配的供给,好产品在市场上依然是稀缺资源。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特肥产品的价值并不明确,卖点更多还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体现在作物上。此外,国产特肥的品质稳定性也是市场担忧的。不止一位渠道商提出,很多国产的特肥,第一批货好用,下一批货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非常不利于持续合作。

卖点能符合作物需求,并且品质过关稳定,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是渠道商手中的“香饽饽”。

应用:加强结合是关键

“懂产品的人不懂应用,懂作应用的人不懂产品,而很多种植户,即不懂应用,也不懂产品。”

这是笔者在调研中听到的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也是对目前云南农资渠道应用端面临的窘境的总结:厂家、渠道和种植户之间的脱节,是困扰产品应用的主要问题。

郭兆勇表示,现在很多特肥的应用不精准,只停留在产品端。尤斌也表示,特肥推广中最明显的痛点就是厂家和服务商没有连城一条线,产品和应用之间还存在鸿沟。

而做的好的服务商和厂家,都在加强实践,有意识地把卖点和应用结合起来。譬如云南海拔高差很大,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海拔都会显示出不一样的效果;再比如同一款产品,使用时间不同,表现出来的功能也不同。要结合产品和现有的技术力量,根据实际表现制定方案。

尤斌也提出,云南做产品不宜过多,选择几个主打产品深入挖掘应用场景就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了。

为了解决产品和应用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也为了塑造自己的护城河,现在云南上规模的渠道商几乎都在根据市场的需求做自有配方、自有品牌,不少服务商也建议厂家做“反向定制”,根据渠道的需求做产品配套。

图片

云南安喜农业的自有配方生产器械

无论是定制还是反向定制,无论是厂家技术人员到一线还是渠道自行推广,怎么把产品卖点落到实处,和需求结合,是所有农资人都在关心的,谁能做好这一点,自然也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服务:坚持做,“剩”者才能为王

云南是特肥厂家的必争之地,几乎所有类型的品牌和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很多厂家也在这里下了大功夫做服务推广,但是却收获寥寥。

针对这一点,笔者询问了不少渠道商,很多人都表示,做推广不难,但是坚持很难,很多都是只能做一年两年,还没看到效果,坚持不下去了。

玉溪安誉诚总经理谭中安认为,特肥是需要持续做推广示范的,要持续提供超过产品本身价值的技术服务,才能让种植户认识到特肥“特”在哪里。尤斌也表示,渠道要打造大单品,最重要的就是耐心。

云南现在的能够做出规模的渠道商,至少也有经历了四五年的市场筛选。就像某位从业者所说,云南不缺懂技术的人,也不缺好产品,难得是持续提供好服务好产品。

云南的农资渠道已经进入洗牌期,能坚持不下“牌桌”,就已经是胜利。

(本文章基于市场调研以及公开数据撰写,不构成权威正式的投资意见,如有新的见解、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图片

了解更多云南农资渠道情况,欢迎参加2025(CIS)国际特种肥料发展大会!
参会咨询
张小茜:17737708585(同微信)

刘千里:15136174181(同微信)

陈福妮:18738184152(同微信)

张  博:17525916029(同微信)

梁  源:1874251626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