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21年11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3%,创十年最高纪录。其中,除了6月和7月价格指数出现了短暂的回调外,其他9个月都呈上涨之势,并且粮价指数涨幅超40%以上,创下10年来的新高。再结合疫情、通胀以及能源危机这3大因素,2022年国际粮食行情很难恢复到往年的平均水平。而在谷物中,小麦供需仍然偏紧,而种植成本对玉米的影响存疑,大豆则受天气影响仍在波动
1月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21年11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3%,创十年最高纪录。其中,除了6月和7月价格指数出现了短暂的回调外,其他9个月都呈上涨之势,并且粮价指数涨幅超40%以上,创下10年来的新高。
再结合疫情、通胀以及能源危机这3大因素,2022年国际粮食行情很难恢复到往年的平均水平。而在谷物中,小麦供需仍然偏紧,而种植成本对玉米的影响存疑,大豆则受天气影响仍在波动。

而除了上述“3大威胁”外,拉尼娜现象会对产量造成多大影响也成未知数。因此总体来看,2022年全球粮食市场仍然供需偏紧,价格大概率仍将高位震荡,甚至不排除仍会继续上涨。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阿巴斯安认为,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可能不会下跌。荷兰合作银行也在报告中指出,在2022年,通胀现象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不会是暂时的,供应链断裂、极端天气、化肥价格上涨三大问题不会在明年有明显缓解。
从口粮来看,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专家的普遍认识,2022年中国小麦、大米价格仍将以稳定为主。
就当前国内市场来看,小麦价格在涨破1.5元的大关后,国储拍卖立即释放信号,麦价徐徐而落。今年小麦大概率会回归口粮,而口粮涉及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因此口粮必须稳。另一方面,当前玉米价格虽然还在徘徊,但总体上高点和低点基本已有轮廓,后续大体将会在这个区间震荡。而今年大豆的政策是“扩大豆”,因此后续不排除会在价格或者补贴方面有所变化。最后,对于化肥价格,国内调控不可谓不大,从去年下半年国家出手大力调控煤炭价格后,煤价大幅回落。并且多部门协力大力保障化肥生产企业全力生产增加库存,以保障今年的春耕农需。
因此,虽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输入型通胀的影响,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粮食自给率极高,抵御性极强,因此受影响也极为有限。在“保供稳价”的大前提下,今年国内粮食市场以震荡趋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