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螺环季酮类杀虫/螨剂螺甲螨酯的市场及前景概述

作者:李祝明 李祝明 2025/8/21 10:54:12
螺甲螨酯(spiromesifen)是由拜耳公司1999年开发的第二代螺环季酮酸(具有环状酮-烯结构的氧代丁内酯)类杀虫/螨剂,于2003年在英国首发登记、2005年首次上市。螺甲螨酯是继螺螨酯和螺虫乙酯之后,拜耳作物开发的又一螺环季酮结构的化合物,目前被广泛开发用于防治粉虱和叶螨,同时对榆蛎盾蚧以及叶蝉类等害虫也有很好的兼治效果。近年由于印度和巴西等市场良好的表现,螺甲螨酯需求增量显著,而受到国

螺甲螨酯(spiromesifen)是由拜耳公司1999年开发的第二代螺环季酮酸(具有环状酮-烯结构的氧代丁内酯)类杀虫/螨剂,于2003年在英国首发登记、2005年首次上市。

螺甲螨酯是继螺螨酯和螺虫乙酯之后,拜耳作物开发的又一螺环季酮结构的化合物,目前被广泛开发用于防治粉虱和叶螨,同时对榆蛎盾蚧以及叶蝉类等害虫也有很好的兼治效果。近年由于印度和巴西等市场良好的表现,螺甲螨酯需求增量显著,而受到国内关注。目前其专利期已届满,国内仅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登记(下称润丰)。

图片

1. 产品简介

英文名称:spiromesifen

英文商品名:BSN 2060;Forbid;Oberon;Forbid(TM);Oberon2SC

中文名称:螺甲螨酯

其他名称:螺虫酯,賜滅芬

化学名称:[2-氧亚基-3-(2,4,6-三甲基苯基)-1-氧杂螺[4.4]壬-3-烯-4-基] 3,3-二甲基丁酸酯

分子式:C23H30O4

相对分子质量:370.482

CAS登录号:283594-90-1

结构式:

图片

理化性质:原药为白色粉末。熔点96.7~98.7℃,蒸气压7×10-3 mPa(20℃),KowlgP 4.55(无缓冲,20℃),Henry常数2×10-2 Pa·m3/mol(20℃,计算值),密度1.13g/cm3(20℃)。水中溶解度0.13mg/L(pH 4~9,20℃);有机溶剂中溶解度(g/L,20℃):正庚烷23,异丙醇115,正辛醇60,聚乙二醇22,二甲基亚砜55,二甲苯、1,2-二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和乙腈中均>250。稳定性:水解DT50 53.3天(pH 4)、24.8天(pH 7)、4.3天(pH 9,25℃);2.2天(pH 4)、1.7天(pH 7)、2.6小时(pH 9,50℃)。

2. 作用机理

螺甲螨酯属于类脂合成抑制剂,通过干扰害虫脂质体的生物合成,从而影响害虫能量代谢活动,最终杀死害螨。同时还可以产生卵巢管闭合作用,降低螨虫和粉虱成虫的繁殖能力,大大减少产卵数量。

由此可知,螺甲螨酯的杀虫速度较慢,但螺甲螨酯具有很好的渗透性,可穿透植物蜡质层,同时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3. 应用

应用作物: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番茄、茄子、黄瓜、甜椒等)及其他园艺作物(苹果、柑橘等)。

靶标害虫:烟粉虱、白粉虱、叶螨、茶黄螨、木虱、叶蝉、介壳虫、盲椿象等。

开发剂型:22.9%螺甲螨酯SC、240克/升螺甲螨酯SC

生物活性: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气候条件下做田间试验,发现螺甲螨酯对粉虱和叶螨都有很好的防效。

24%螺甲螨酯SC对粉虱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处理剂量为96、120、144g a.i./hm2,第3~7天对棉粉虱的防效分别为75%、74%、80%,第8~14天对棉粉虱的防效分别为76%、77%、82%,第15~21天对棉粉虱的防效分别为70%、71%、90%。

24%甲螨酯SC对叶螨表现出很好的杀螨活性:处理剂量为96、144、192g a.i./hm2,第3~7天对二斑叶螨的防效分别为92%、92%、85%,第8~14天对二斑叶螨的防效分别为95%、95%、96%,第15~21天对红蜘蛛的防效分别为94%、98%、96%,第22~28天对二斑叶螨的防效分别为92%、97%、95%。

4. 登记情况

目前,国内98%原药和240g/L螺甲螨酯悬浮剂(见表1),登记证持有人均为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螺甲螨酯于2003年在英国获得首次登记,2005年首次上市,现已在英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巴拿马、西班牙、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获得登记。目前,我国润丰公司98%原药和240g/L悬浮剂登记均仅限出口到巴拿马。

图片

5. 专利情况

专利名称:3-(2,4,6-三甲基苯基)-4-新戊基羰基氧基-5,5-四亚甲基-△3-二氢呋喃-2-酮

申请号:CN00802917.2

申请日:2000/01/14

专利号:CN1336797A

其他国家专利:ZA200105107B、US6436988B1、TR2001

02120T2、PT1152662E、JP2002535254A、JP4491145B2、IL

143868A、ID30160A、ES2202051T3、EP1152662A1、EP115

2662B1、WO0042850A1、CN1336797A、CN1174676C、BR0

007583A、BRO007583B1、AU2541500A、AT249741T、AR02

2293A1

摘要:本发明涉及3-(2,4,6-三甲基苯基)-4-新戊基羰基氧基-5,5-四亚甲基-△3-二氢呋喃-2-酮,用于防治粉虱科的昆虫。

6. 合成路线

路线一:以环戊酮和氰化钠为起始原料,经加成、醇解、取代、环合等反应制备,合成路线如下:

图片

路线二:以1-羧基环戊醇、2,4,6-三甲基苯乙酰氯和3,3-二甲基丁酰氯为原料制备,合成路线如下: 

图片

7. 复配推介  

根据靶标害虫、企业自身情况、市场等的不同进行选择性复配,如靶标害虫为粉虱,可选择与氟啶虫酰胺、吡啶喹唑啉、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呋虫胺、杀虫环、乙虫腈、乙酰虫腈等复配;靶标为叶螨,可选择与阿维菌素、乙螨唑、氟啶胺、炔螨特、丁氟螨酯、腈吡螨酯、氟螨啶等复配,还可与噻嗪酮、毒死蜱复配以增加对介壳虫的防效,和唑虫酰胺复配增加对盲椿象的防效,和噻虫啉复配增加对天牛的防效。

8. 前景展望

螺甲螨酯作为螺环季酮酸类杀虫/螨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市以来,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南美和亚太市场需求旺盛。鉴于茶叶、设施蔬菜、柑橘等作物螨类抗性较为严重,其开发潜力巨大。

目前螺甲螨酯价位较高,国内终端市场可能面临一定的价格竞争,合成方案需进一步优化。制剂层面上,特别是杀螨制剂中,剂型、粒径、表面张力等关键指标将会直接影响杀螨效果,需进一步优化。

另外,螺环季酮酸类化合物独特的结构可能会对部分植物产生药害,推广过程中也应注意。在绿色农业转型背景下,由于螺甲螨酯具有优异的复配性,对各个时期的螨虫具有着优异的防效,有望在果树、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市场率先突破,未来或可拓展至大田作物的综合防治体系。在后专利期的中国,螺甲螨酯的市场前景广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