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县域农业农村六大跃升方向全解析
引言:“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蓝图待绘。编制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是抢抓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但新一轮规划绝非简单延续!“十五五”时期,战略重心、任务深度、核心目标都将迎来系统性跃升。深刻理解从“筑基”到“攻坚”的转变,把握六大关键领域的跃迁方向,是编制出高质量、可落地规划的前提。
01
时代定位:从“筑基衔接”迈向“深化攻坚”
#
:十四五(2021-2025):衔接过渡,夯基垒台
刚刚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任务是守住底线、平稳过渡、探索路径。重点在于巩固脱贫成果、保障基础粮食供给、启动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初步探索乡村产业融合与治理新机制。目标是解决“有没有”、“稳不稳”的基础问题。
#
“十五五”(2026-2030):全面深化,攻坚突破
站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迈向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节点。核心任务是破解深层次矛盾、追求高质量效能、强化创新驱动、实现治理有效、切实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是解决“优不优”、“强不强”、“可持续与否”的发展问题。
02
核心人物六大跃升,方向全透视
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规划在以下六大领域将实现显著跃升:
#
粮食安全:从“保数量”跃向“提产能、强韧性”
“十四五”重点:首要确保“饭碗端得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严守耕地红线,稳定产量(1.3万亿斤以上),保障基本农产品供给。
“十五五”跃升:在“稳”的基础上,显著提升综合产能(如开发利用盐碱地、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全产业链韧性以抵御风险,并深入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目标不仅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供得稳、损耗少”。
#
乡村产业:从“拓功能”跃向“全链升级、新质驱动”
“十四五”重点: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县域富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初步起步。
“十五五”跃升:聚焦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全产业链建设。核心驱动力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强化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生物制造、AI应用)、打造高价值品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形态从“小而散”向“强而优”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可持续性。
#
乡村建设:从“补短板”跃向“提品质、智能化”
“十四五”重点:大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网络),集中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
“十五五”跃升:人居环境整治重心转向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和追求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向网络化覆盖、智能化管理、绿色化运行升级。更加注重乡村风貌的整体引导和管控,以及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升。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智慧便捷、风貌协调”的现代化乡村
#
乡村治理:从“建机制”跃向“提效能、强服务”
“十四五”重点:构建治理框架,核心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有效治理方式(如积分制、清单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维护农村平安稳定。
“十五五”跃升: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能力。大力推广“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的现代治理模式。强化村级组织的规范化运转和精细化服务能力,推动治理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下沉到基层。深化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根基,目标是从“有章可循”走向“精细高效、智慧便捷、服务贴心、长治久安”。
#
农民增收:从“拓渠道”跃向“缩差距、建机制”
“十四五”重点: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支持返乡创业、盘活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等,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十五五”跃升:实质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更紧迫、更硬性的目标。着力构建更加稳定、多元、长效的增收机制,核心路径包括: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激活土地等要素财产权利)、大规模高质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增收动力从“外部输血”更多转向“内生造血”和“改革活血”。
#
动力引擎:从“强支撑”跃向“创新攻坚、改革突破”
“十四五”重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突出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升级),审慎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集体产权制度巩固)。
“十五五”跃升: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成为攻坚克难的“双轮驱动”。一方面,瞄准农业前沿科技(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等)寻求突破,引领产业变革。另一方面,勇于挺进改革深水区,在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等关键领域寻求实质性突破,释放制度红利。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啃硬骨头”。
03
新背景下的硬约束与高要求
绿色发展约束更“刚”:“双碳”目标倒逼农业加速绿色转型,要求更高、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提升农业气候韧性等成为必答题。
县域融合地位更“重”:县域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主战场地位空前突出。规划必须系统性谋划县域内城乡产业协同、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规划视野需要更“远”:不仅要谋划未来五年,更要紧密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部分发达地区甚至需要前瞻性对标农业强国的建设标准,体现更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04
编制“十五五”规划 实战指南
深度复盘,精准把脉:全面客观评估“十四五”规划执行成效,特别是找准在乡村治理效能、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产业抗风险能力、绿色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短板和深层次瓶颈。
吃透上情,把握风向:深刻理解并融入“农业强国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本县域“三农”工作的具体要求。
立足县情,突出特色:坚决摒弃“千篇一律”。深入分析本县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文化底蕴,明确自身定位(如粮食主产县、特色产业强县、城郊融合示范区、生态涵养重点区等),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治理筑基,固本强基: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规划的基石工程进行系统设计。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提升治理效能、深化数字赋能、优化服务供给、筑牢平安底线的具体路径和项目。
双轮驱动,敢闯敢试:在关键领域改革(如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前沿技术应用(智慧农场、生物农业、数字乡村)方面,要敢于提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突破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举措。
项目为王,清单推进: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施工图”。精心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具体行动计划,形成清晰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间表。
凝聚合力,共建共享:拓宽政府、市场、社会、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凝聚最大共识,形成齐抓共推的强大合力。
数字赋能,动态优化:积极运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估反馈和调整优化机制,确保规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