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腐叶病在主产区肆虐,种植者如何做好防范实现增产增收
腐叶病可以危害到柑橘的叶片和果实,还会使其表面产腐斑,然后逐渐腐烂。
① 叶片:
柑橘的嫩叶和老叶的防病性差,染病几率较高。嫩叶染病后,叶片表面出现无规则形状的黄色小斑点。如果不仔细看,几乎检查不出来。而老叶染病后,叶片上会出现褐色至黑褐色的斑点,形状较大较明显。
此外,腐叶病菌侵染柑橘叶片并使其出现病斑之后,病斑在叶片表面是动态变化的。染病初期,斑点特别小,此后逐渐增大,由黄色转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到了中期,病斑由不规则形状转变成圆形,并伴有细微的生长,同时在病斑周围出现呈放射状的晕圈。病斑的颜色在后期几乎变成白色,中心处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各圆形病斑也开始逐渐连在一起,扩大侵染面积。此后,病菌以分生孢子的形式传播,蔓延速度迅速,在大约2-3天之后,可以导致整棵植株死亡。
② 果实:
果实染病情况与叶片基本类似,感染上腐叶病菌后其表面也会出现许多斑点。与之不同的是,果实表面的斑点从染病开始就是浅褐色的。斑点在后期的大小也比叶片斑点大得多,往往会形成大的深褐色斑块。之后,褐色斑块中心逐渐发白,然后开始产生分生孢子,作为病菌传播。除此之外,果实被腐叶病菌侵染后,斑块下面的果肉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染病加深,斑块部位的果肉变得松软,颜色由正常色转为黄褐色,最终腐烂变质。
事实上,果实染病比叶片染病要严重得多。因为部分果实染病之后,会在收获前就掉落,但大部分染病果实依然保持在植株上。有的果实发病不明显,被种植者采收,集中堆放,由此腐叶病菌可以进一步传播,造成采收后的果实大量腐烂。
① 多次侵染:每年的冬天到来时,腐叶病菌会依附在叶片、树梢、病果等介质上度过。在叶片上,病菌会变成分生孢子的形式,以便在土壤中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到了第二年春天,植株上留存的腐叶病菌就开始肆虐。它们依靠风力、雨水、昆虫等等方式,在田间进行传播侵染。土壤中通常含有较多该菌的分生孢子,侵染范围较大,往往造成多次侵染。
② 有侵染中心:腐叶病菌在传播时,会集中侵害一棵植株,然后以此为起点开始其大范围的病害,因此腐叶病菌病害大多都是存在侵染中心的。
③ 发病高峰期在一年的中旬,且发病严重与否与温度有关:大量统计数据表明,柑橘腐叶病的发病高峰期在一年的中旬,即6-7月左右,不同地区会有不同差异,但最迟到八月份也一定会迎来发病高峰。而温度25℃及以上是腐叶病菌的最适温度,因此如果当地气温达到此温度,会促进腐叶病菌的繁殖肆虐。
④ 降水多、湿度大可以加速病菌侵染:柑橘腐叶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借助雨水传播,并且湿热的环境也是细菌生活的天堂,非常容易滋生出许多病菌。降水多会使环境湿度增大,环境湿度增大必然会使腐叶病菌数量增加。这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① 柑橘品种
柑橘的品种不同,抗病性也不同。抗病性差的品种容易被腐叶病菌侵染而叶片掉落、产量减少,在同样条件下抗病性强的却极有可能不会染病。
② 温度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10-23℃,细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温度13℃。柑橘陈章环境如果长期处在这种温度条件下,腐叶病菌的发病速度会特别快,发病情况也会特别严重。
③ 果园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堂,自然也是病菌的天堂。病菌彼此之间竞争空间资源,但整体上又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如果果园中连年爆发病虫害,无论这种病害是否是腐叶病,都会加大腐叶病菌的侵染几率。这是因为土壤中病菌数量太多,使土壤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自然染病几率就增加了。
④ 果园的管理
果园管理不当对柑橘腐叶病菌的影响属于人为因素,而且这种“管理不当”是多方面的。
(1)没有及时排水导致果园土壤湿度增大:降雨或灌溉后,果园有些低洼区域中保存了许多水分,种植者可能不会及时排出,导致病菌滋生。
(2)杂草不清除或清除不彻底:杂草与柑橘树属于竞争关系,发现果园中存在杂草要及时清除。另外,由于腐叶病菌可以依附在叶片上过冬,因此杂草丛生也在一定几率上增加了腐叶病菌侵染机会。
(3)枝条不修剪、果园不清理:不修剪的枝条会影响日光照射,削弱柑橘树的光合作用,柑橘树下长期得不到照射,土壤水分多,湿度大,细菌会很快滋生。不清理的果园内残枝败叶较多,进入土壤后同样也会加速细菌繁殖。
(4)其他原因例如施用化肥的品种时间用量不当、没有及时疏花疏果等等,都属于错误的果园管理,都会增加病菌侵染几率。
① 具有潜伏期:大多数细菌性病害都有潜伏期,腐叶病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分生孢子侵染速度较快,腐叶病菌潜伏期一般较短,只有3-4天左右,最长的话一周左右也会现病。
② 危害性大:上文中我们提到,腐叶病菌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侵染面积较大。因此,腐叶病在发病时,常常会导致果园中大面积的落叶,而且落叶时间短,落叶数量多,使种植者难以防治。更严重时,腐叶病可能导致该片果园来年绝产,危害性非常大。
③ 病菌来源广泛:我们已经知道,腐叶病菌可以依靠风力、雨水等传播。而风力、雨水的来源更具有不确定性。在柑橘的主要种植区,可能传播介质中本身就带有腐叶病菌,这会使不同种植者的不同果园都会染病,导致病害面积进一步扩大。病菌来源广泛为果园病菌肆虐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 防治难度大:对于腐叶病这种短时间内可以大范围爆发的病症我们通常使用化学防治最有效果。杀菌剂主要分为两种:内吸性杀菌剂和保护性杀菌剂。前者对于数量庞大的病菌孢子而言防治效果不好,后者施用后难以较好抵挡日照、雨水的妨碍,因此对腐叶病菌的防治难度客观上来说是非常大的。
1、合适的品种选择
事实上,对于种植柑橘的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在选择时,种植者要测量好当地各种指标,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2、合理施肥
基肥:基肥的喷施十分重要,可以为柑橘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建议种植者及早喷施基肥,促进柑橘的生长。
功能性液肥:这种肥料通常在平时施加,能够提高柑橘树的抗病性。但在施肥前要查明资料,搞清楚具体用量,避免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
有机氮肥:氮肥施加过多会降低柑橘的抗病性,但适量施加却会对柑橘有好处。在柑橘下树前,可以施加氮肥0.3-0.8kg,可以有效促进柑橘长势。
3、科学的果园管理
① 及时清理果园:每年对柑橘进行采收后,要及时对果园进行清理。处理掉果园内残留的病残体,如已经染病的叶片、果实、杂草等,进行集中焚烧,可以有效减少采收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② 注意修剪枝条:柑橘树上浓密的枝条对柑橘生长十分不利。因此种植者一定要及时修剪,保证果园的透光性。此外,还要注意剪去那些已经染病的枝条销毁,防治病害面积扩大。
③ 促进生草、及时排水:促进生草并不是促生杂草。果园生草可以提高果园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病能力,草丛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肥料、水分的消散,可以说对于种植柑橘是十分有利的,足以推广。除了生草以外,果园的排水更是十分重要了。前面我们知道,果园不及时排水会导致病菌的滋生,增加腐叶病菌的侵染机会。因此,种植者应当尽早排水、及时排水,定期检查果园低洼处,有效降低果园土壤的湿度。
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也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相比其他方法而言,化学防治在短时间内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来看看我们的推荐药剂:
· 开花期:喷洒4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60倍液+25%代森锰锌悬浮剂300倍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菌数量。可有效降低初侵染源。
· 6月中旬:在整个果园喷施13%丙环唑乳油3500倍液+5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
· 8月份:喷施一次2-4°Be石硫合剂或中低浓度的波尔多液,间隔3-4天后,再喷施一次波尔多液。
· 开始大面积现病时:柑橘树上喷施13%戊菌唑乳油3200倍液 +44%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地面喷施15%丙环唑乳油1200倍液和波尔多液。4-6天后若有效果,再喷施一次23%代森锰锌悬浮剂532倍液。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叙述的全部内容,希望种植柑橘的朋友们阅读此文后,可以有所收获,对柑橘腐叶病早做预防,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