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宝: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作者:中国农资传媒 炼 晨 2022/6/18 9:25:2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药产业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供给结构逐步改善,产品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展,产业规模在全球居于重要地位,为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行业内拥有60多家以农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农药企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药行业取得的成就,为行业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药产业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供给结构逐步改善,产品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展,产业规模在全球居于重要地位,为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行业内拥有60多家以农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农药企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药行业取得的成就,为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近日,《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

 

图片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


顺应绿色农业需要

大幅提升农药利用率

2015年2月,原农业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经过5年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利用率明显提升,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效果明显。


生产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药总产量从2012年开始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380万吨高峰,随着“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政策的实施,农药总产量开始逐步呈现下滑趋势,2018年我国农药总产量为208.3万吨。


产品方面,2013—2021年,农药登记产品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2%。从农药类别看,杀虫剂占比43%、除草剂和杀菌剂均占比27%、植物生长调节剂占比3%。从农药毒性看,高毒剧毒农药占农药登记产品的1%,中毒农药占14.4%,低毒微毒农药占84.6%。从农药剂型看,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保剂型的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14.9%提高到2019年的23.8%,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剂型的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53.0%下降至2019年的39.4%,农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使用方面,2010—2020年,全国种植业生产上农药使用量由“十二五”期间的年均29.98万吨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年均27.03万吨,降幅9.84%,超额完成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目标。北京、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海南、贵州、云南、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下降,山东、江苏、四川、湖南、辽宁、贵州、云南、安徽、广西、河南农药使用量减量排名位居前10。以上省份多为农作物播种面积、病虫害发生和防治面积较大的省份,为全国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高毒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2020年为0.26万吨。全国植保系统每年开展农药新品种、新剂型和新助剂试验,建立示范区,筛选出一批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药替代老旧、抗性农药。生物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正增长,2020年商品用量8万吨以上,与2015年底相比增幅18%。


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农药创制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在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农药原药、制剂、中间体等全链条生产体系。2020年全国农药生产企业17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3家,产值近3000亿元,利税超过200亿元,从业人员100余万人。农药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出口到188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出口量251.4万吨,出口额76.2亿美元。我国有11家企业进入全球农药行业20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全国农药品种数量714个,比2010年增加97个。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高毒剧毒化学农药品种10个,比2010年减少13个,使用量占比由5%降到1%以下。截至2020年底,农药登记产品总数为41885个,比2010年增加12688个。其中,登记的杀虫剂占比由53.2%降到43.5%,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由21.9%、21.1%和2.1%分别提高到26.0%、26.7%和2.8%。


经营使用逐步规范。农药经营门店布局趋于合理,质量追溯体系初步建立,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和购销台账管理全面推行。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药经营单位32.5万家,其中23.3万家纳入农药监管信息平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农药质量合格率逐年提高。2021年,农业农村部抽查合格率为95.2%。


研发创新取得新进展。目前我国农药基本形成仿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格局,改变了过去进口与仿制为主的局面。化学合成、生物发酵等新工艺、新技术取得突破,研发创制了毒氟磷、乙唑螨腈、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等5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现有的农药品种90%以上实现国产化。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农药使用更加科学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提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进一步要求“吃得安全”和“吃得健康”。农药产品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农药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保证农药产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标准制定,确保农药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以来,为规范行业行为,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也一直致力于积极推动农药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对国行标的补充支撑作用。


孙叔宝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围绕农药产品质量、农药中间体产品质量、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管理规范、农药安全科学使用规范、绿色高质量农药产品等内容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同时,围绕副产盐标准、发酵残渣危废处置、国际公约、药肥、环保及现代化工厂管理等行业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与行业技术交流活动,积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已有77项CCPIA团体标准被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及农药检定所采信。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开展的团标工作有效配合了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加快高毒农药退市,促进低毒、高效、环境安全农药的更新迭代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加快创新发展步伐

由“高速”向“高质”转变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以来,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国家层面看,一手强力推进“环保风暴”,一手提升农药登记评审和生产经营许可的门槛。我国农药行业要在当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时与势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发展模式和格局深刻重塑,农药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农药产业靠拼资源消耗、拼人海战术的“旧时代”早已结束,农药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必须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驱动促进内涵型增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