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待了近二十年,有一个山东朋友做冷库的,每年10月15日左右开始收苹果。有幸和朋友去苹果集散地收苹果,知道了苹果的一些基本知识。红富士苹果条红的口感最好,又脆又酸甜,全红的虽然卖相好,口感稍差点。霜降后红富士苹果口感好,但表面光泽发暗,卖不上价格。所以果农一般在国庆节后摘套袋,铺反光膜,让日照把苹果晒红后剩未下霜时采摘,这时候苹果的价格最高,下霜后的苹果颜色发暗,就卖不上价了。山东人真是实
在山东烟台待了近二十年,有一个山东朋友做冷库的,每年10月15日左右开始收苹果。有幸和朋友去苹果集散地收苹果,知道了苹果的一些基本知识。红富士苹果条红的口感最好,又脆又酸甜,全红的虽然卖相好,口感稍差点。霜降后红富士苹果口感好,但表面光泽发暗,卖不上价格。所以果农一般在国庆节后摘套袋,铺反光膜,让日照把苹果晒红后剩未下霜时采摘,这时候苹果的价格最高,下霜后的苹果颜色发暗,就卖不上价了。山东人真是实在,实在的令人感动。难怪郭德纲说,要交就交山东人,忠诚爱国、厚道仁义、热情好客。之前有一篇文章写到,我17岁时,和二姐的小叔子田刚去邻乡占城贩卖苹果,在占城果园吃国光、富士、金帅、黄帅等苹果的快乐回忆。那种从苹果树摘下直接吃的感觉,特别酸、特别甜,特别过瘾,如同孙悟空进蟠桃园的一样。
一位山东烟台的朋友张哥给我留言,说他们家乡的栖霞苹果味道也不错,非要给我寄点尝尝,自己家种的。
因为听书群的缘故,他进群了,我们偶尔私聊。
他真是一位辛勤的果农,每天五点半上山,天黑才下山,很辛苦。经常给我分享山上的景色和几十棵苹果树,看着苹果开花、挂果、膨大、套袋,我对他家的苹果树也充满了期待。
从小,我对苹果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在我眼中,就是水果的代名词,是生活美好的象征,只有富裕起了,才能实现苹果自由。家乡八义集和邳县的果圃基地占城相邻,八义集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蒜、山芋等粮食作物为主,占城以苹果、梨、西瓜、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为主。我们小时候就特别羡慕占城的同学,觉得种果树多好,想吃就摘,多自在;不像我们种大蒜、小麦、水稻、玉米,累的要死,还不能解馋。张哥说,种苹果也有大小年,辛辛苦苦伺候一年的果树,遇到天旱、洪水、早霜、病虫害,遭遇减产,口感差,价格卖不上去,亏本也是常有的事情。到了收获季节,苹果减产,伤神;苹果丰收,卖不出价格,也伤神。一家几口,一年到头,就扑在果树上,收成不及预期,一年也就白干了。对比张哥种管理苹果树,和老家大蒜的田间管理,都是一样的,起早贪黑的费时费力,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宁愿进城打工。苹果下来了,当时卖不掉,就得进冷库。冷库要赚钱,后面的各种运输、销售环节也要赚钱,城里市场铺货也要收费。这样七七八八下来,地头3.00-4.00元/斤的苹果,城里消费者吃到,也要7.00-8.00元/斤了。这和老家的大蒜一样,蒜农辛苦,赚的是小头,大部分被流通环节赚去了。张哥家的苹果,我是看着一点点膨大的。我看到满树缀果,红彤彤一片时,以为熟了;他说,还要等天冷一点,果子积累些养分,口感更好。我只好耐心的等几天,因为他专业种果树那么多年,对口感的把握还是到位的。昨天晚上,终于收到他寄来的苹果,竟然寄了两箱,主要是富士,还有8个金帅。赶紧拆箱,削皮,富士口感脆嫩、味道酸甜、清香爽口,金帅微酸软糯、是记忆中苹果的味道。好长时间没吃过这么正宗的金帅了,现在的苹果市场是红富士为主的。记得小时候,姥娘没牙,她只能吃金帅。有时街里买的金帅有点青,还得放在粮食里“捂”几天,“捂”到表皮发黄,里面的果肉才“面”,姥娘也咬得动。看着张哥寄来的两箱苹果,想起当年我们跑占城贩苹果时,一天来回走了80多里的路,双手双脚都是泡的情形。那时,苹果一路颠簸的,从筐里掏出来,也是鼻青脸肿的,得分拣后才能售卖。不过,那时也不挑食,反而觉得烂苹果,更有苹果的味道。也许是苹果皮烂了,发酵后那种乳酸菌的香气更浓郁吧?往事如风,现在的苹果都很好吃,多汁甜腻、皮薄肉脆,胃口却淡了许多。一个吃起来都费劲,再怎么吃,都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而儿时和我们一起吃苹果的亲人,要么不在了,要么也都两鬓斑白了。面对张哥这样的果农,寄来的自家种的苹果,对于种植苹果的艰难,对于果农谋生的不易,又多了几分感同身受。张哥年过5旬,不会网络销售,没有橱窗小店。他采取的还是最传统的方式,卖给中间商、卖给冷库,或者自己挑到大街上卖。愿他今年能有个好收成吧,因为他家的苹果很好吃,的确是苹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