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日,据也门官方萨巴通讯社援引处理“鲁比马尔”号货轮的危机应对小组消息称,该货轮已于前一天晚上沉没,沉没原因或与天气因素有关。该小组对这艘船的沉没表示遗憾,称这将对当地海洋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该小组表示,会研究下一步方案,并确定应对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佳方法。2月18日,一艘英国货轮在红海水域遭到也门胡塞武装导弹袭击,受损严重。也门水利和环境部在2月底的发布会上警告称,货轮上载有约2.2
当地时间3月2日,据也门官方萨巴通讯社援引处理“鲁比马尔”号货轮的危机应对小组消息称,该货轮已于前一天晚上沉没,沉没原因或与天气因素有关。该小组对这艘船的沉没表示遗憾,称这将对当地海洋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该小组表示,会研究下一步方案,并确定应对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佳方法。2月18日,一艘英国货轮在红海水域遭到也门胡塞武装导弹袭击,受损严重。也门水利和环境部在2月底的发布会上警告称,货轮上载有约2.2万吨化肥,以及大量航行所用的燃油。一旦船只沉没或触礁,将造成化肥和燃油泄漏,可能对当地海洋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这艘名为“鲁比马尔”号的货轮,悬挂伯利兹国旗,在英国注册。英国海上安保企业安布里公司说,“鲁比马尔”号2月18日在也门附近的曼德海峡遭到袭击。它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豪尔费坎港出发,目的港是保加利亚瓦尔纳港。遇袭后,船员被迫弃船,被另一艘商船救下。随后船员被安全转移到附近的吉布提港。此外,截至当地时间2月27日,该船距离陆地只有16海里,或将威胁到附近海岸生态。
除了此次事故,在2023年11月24日,一艘运力为14812TEU、名为“CMA CGM SYMI”的集装箱船也曾遇袭。自去年以来,红海海域航运危机持续发酵。
2024年伊始,英美与胡塞武装冲突不断升级,船司纷纷暂停通过红海。至2024年2月中旬,每日经过曼德海峡的集装箱船舶通行量,已下降至个位数。
随着美西方空袭胡塞武装据点并在红海周边增派海空力量,胡塞武装也正相应调整“海上破交战”打法,使红海危机朝着长期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一、红海危机加剧导致海运成本激增
胡塞武装持续封锁红海,导致苏伊士运河航运瘫痪,多数集装箱航运公司选择绕路而行。要知道,苏伊士运河贸易量和集装箱运输量各占全球的12%和30%。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地中海航运公司(MSC)和赫伯罗特(Hapag-Lloyd)等欧洲主要集装箱航运公司,以及最近的达飞(CMA CGM),在其船舶于年初前后多次遭袭击后,率先放弃了使用红海航线。其后,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和川崎汽船三家日本航运公司也决定所有船舶停止穿越红海海域。时间现在进入到2月,继集装箱航运公司之后,干散货船公司也在效仿,因为它们的船舶现在也遭到了来自红海水域的袭击。与此同时,几家P&I俱乐部宣布,将取消对穿越红海的运营商的固定保费保险。2月14日,总部位于希腊的大型上市航运公司Star Bulk宣布其运营的船只将停止在红海航线行驶。干散货运营商Ultrabulk也宣布退出红海航线。该公司首席执行官Hans-Christian Olesen表示,几家航运公司甚至想早点退出红海,但受制于使用该通道的合同约束。从今年1月开始,全球供应链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全球供应商的闲置产能显著减少。由标普全球和GEP共同编制的GEP/S&P全球供应链波动指数从去年12月的负0.44上升至负0.12,这一变化标志着自去年4月以来最小的过剩产能。尽管长时间的需求低迷导致连续第九个月出现产能过剩,但因胡塞武装封锁红海航运通道,产能过剩未能阻止全球运费大幅上涨,趋势表明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紧张。随着对经济衰退和通胀的担忧开始减弱,经济低迷的缓解以及贸易条件可能改善的迹象,为2024年更加强劲的增长奠定了基础。红海危机加剧使1月份全球运输成本飙升至15个月高点,进一步突显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挑战和调整。胡塞武装持续封锁红海,船只被迫绕行,导致航程增加,业务开支加大(包括燃油成本和保险费),从而推高海运运费。绕道南非好望角导致航程增加超过10天,在新年消费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恐对供应带来不利影响。货运成本因此增长多达5倍。亚洲-地中海航线40英尺集装箱运费涨至5000美元以上,相比10月份的900多美元,增长超过5倍。亚欧运费增长将近3倍,达到3000美元。但是,运费涨幅仍远低于疫情时期,表明供应链压力不太可能达到疫情时期的水平。为确保货物准时发出,航运公司增加船只,提高航速,但空集装箱回收延迟导致亚洲某些港口集装箱短缺,可能造成替代目的港延误和拥堵。由于运输时间变长,加之正值农历新年,需求旺盛,预计航运活动将有所增加,促使航运公司大幅提高海运价格。二、全球化肥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化肥贸易受阻,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之后,随着高价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需求疲软,以及俄罗斯、白俄罗斯转移出口重点或寻求新的出口运输途径,市场逐渐淡化了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然而,随着当前红海危机持续升级,市场参与者不得不承认,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仍然存在,化肥供应有效性仍显不足。
据悉,上述发生爆炸的港口是俄罗斯外运化肥主要港口,不仅承担着本国钾肥外运,还承担着转运白俄罗斯出口钾肥的工作。白俄罗斯自从受制裁影响无法通过立陶宛克莱佩达港口出口后,便将货物出口转向俄罗斯乌斯季卢加港。如今冲突再次升级,不仅使俄罗斯本国钾肥外运承压,也使白俄罗斯钾肥再选择其他港口的余地严重受限,或将对钾肥市场产生较大的持续影响。
近期红海危机持续发酵之下,一位化肥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前红海危机深刻影响还未全面爆发,至少要到2024年初才会逐步显现。”今年1月初,以色列化工集团(ICL)和约旦阿拉伯钾肥公司(APC)也曾表示,从红海运输钾肥的船只暂时还未受影响,只有运费开始溢价。然而,在此之后,红海危机对运输的影响便开始逐步显现。
据《印度商业报》1月16日报道,约有10万吨的化肥无法送达印度;1月24日,标普全球发布,红海危机爆发后,1月集装箱货运船期普遍延长,供应商交货时间出现了自2022年9月以来最大幅度的延长。
地缘政治冲突对化肥市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钾肥。俄罗斯占全球氮贸易量的近25%,向全球多个国家出口,西欧中欧的氮肥行业受到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严重影响;俄罗斯磷酸盐出口量虽较小,但其在天然气和合成氨市场中的角色导致加工磷酸盐生产商的原材料成本不断突破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也使欧洲化肥危机形势加剧,这就可能导致欧洲选择大量进口来弥补缺口,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等那些本就脆弱的农业市场争夺资源,从而使全球粮食市场出现紧张局面,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时至今日,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原材料供应紧张、运费成本上涨、交付时间延长等,正在对全球化肥供应链带来严峻挑战。若危机持续下去,必将推高化肥,尤其是钾肥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