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布!这个论坛传递了很多重大讯号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郭英民
2023/11/21 8:48:07
未来五年,绿色农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农药的登记评审方面,哪些品类会有“绿色通道”可行?明年哪些病虫害会呈重发趋势?哪些技术需要重点关注?11月19日,在第37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下称植保“双交会”)高峰论坛与信息发布会上,这些重要信息备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黄修柱以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刘万才分别带来了主题报告。宋宝安:
未来五年,绿色农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在农药的登记评审方面,哪些品类会有“绿色通道”可行?
明年哪些病虫害会呈重发趋势?
哪些技术需要重点关注?
11月19日,在第37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下称植保“双交会”)高峰论坛与信息发布会上,这些重要信息备受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黄修柱以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刘万才分别带来了主题报告。
“过去5年,我国农药学科发展迅速,在创新成果、绿色农药新品种创制、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绿色农药创新研究水平与世界同步。”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尽管我国的专利数量大,但与国外专利相比,还存在如下差距:二是国内创制品种的结构,结构的新颖性偏弱,原创性结构偏少;宋宝安认为,面对绿色农药创制、农药精准化利用、生物农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技术瓶颈和短板,接下来还需要重点突破绿色农药创制理论与产业技术瓶颈。论坛上,宋宝安一直强调,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不可替代的重大战略物资,是防治病虫草害的重要 “武器”,但传统农药已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绿色农药创新与应用则是建设农业科技强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宋宝安认为,我国农药创制的发展经历了“低效高毒一高效高毒—高效低毒一绿色农药〞的发展过程,高效低风险化学调控剂、生物源农药、免疫诱抗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绿色农药要符合活性高、 选择性高、农作物无药害、无残留、制备工艺绿色的特点,未来绿色农药的创制不是单一学科能够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我国农药管理水平向发达国家看齐,未来还将同步。这些年生物学新技术在我国绿色农药创新领域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原创性靶标发现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对于未来五到十年绿色农药创新发展展望,宋宝安提出了两个研究重点。一是未来新型高效生物农药的创制及产业化技术。以活体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为有效成分创制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新品种,建立绿色高效、低成本、低污染制造工艺,创制安全高效、环境适应性强、持效期长的生物农药。二是绿色化学农药的创制及产业化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基于天然产物及化学小分子数据库,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新型农药分子骨架;发展基于靶标抗性预测的药物合理设计新方法,降低农药创制抗性和交互抗性的风险,创制高效、环境安全、绿色化学农药新产品。黄修柱:开辟生物农药、特色小宗作物用药、油菜扩种用药的登记绿色通道
“在强化农药登记评审方面,构建协调完善的农药登记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农药管理技术支撑,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农药登记资料审查和评审程序,开辟生物农药、特色小宗作物用药、油菜扩种用药的登记绿色通道;重点关注新农药新技术,如纳米农药、RNAi农药、食诱剂、转基因作物适配药剂、飞防用药技术等,针对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进行专业化管理。”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黄修柱在“农药登记助力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时表示,我国农药管理水平向发达国家看齐,未来还将同步。近两年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根据行业需求,采取了较多“放管服”措施,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一,优化评审流程。改“串行”为“并行”,提高评审效率;理顺逻辑关系,实现评审各环节的无缝衔接。第二,规范评审行为。制定评审岗位、集中评审场所、系统运维及资料运转管理办法;建立“三级会商” 制度,保证评审质量。第三,提升服务水平。建立补资料制度,提供技术审查过程中补充资料入口;建立复审绿色通道制度,开通否决产品再次申请登记快速通道;设立农药登记技术咨询邮箱。黄修柱说,从今年今年3月实施以来,他们已回复415个问题,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第四,严格监督管理。建立技术审查监督实施办法,落实“两个责任”,督促检查各项制度落实。“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农药登记评审、持续改进农药经营体系、升级农药登记试验单位、推动农药科学高效使用。在持续改进农药经营体系方面,我们将优化经营网点布局;创建标准化门店,到2025年创建农药经营标准化服务门店1万家;创新经营服务形式,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开展直销服务;规范互联网经营行为,完善农药网络经营许可制度,建立网络经营行为负面清单,实施实名购买、溯源管理。”“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昆虫信息素控害技术(性诱、食诱);秋粮“一喷多促”技术;害虫灯光(色板)诱控技术;豇豆害虫“防虫网+”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天敌利用与释放);生态调控技术(水稻、果菜茶);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免疫诱抗技术(抗逆、增产);高效低残绿色农药应用技术。这就是 2024年病虫害防控十大推广技术,希望大家予以重视。”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刘万才介绍,根据有关规划文件关于“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和“建设绿色防控基地”的要求,他们从2019年开始,先后启动了绿色防控“双百创建”、“双百遴选”活动。截止2023年,在全国共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县320个、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基地200个,遴选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0多项,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据统计,2022年全国共投入39.71亿元,建立各类绿色防控示范区3.3万个,年核心示范面积3.75亿亩,带动绿色防控推广应用面积12.36亿亩,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0%,比2015年提高28.9个百分点;通过绿色防控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0万吨。”刘万才说。刘万才进一步介绍,航化作业面积增加趋势明显(2023年20万架,作业面积约21.3亿亩次),尤其在水稻、小麦病虫害防治上占比越来越大,与之匹配的药剂品种和助剂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喷杆喷雾器的作业面积增量明显,特别是在玉米、马铃薯、大豆、向日葵等作物种植区广泛应用。植保机构要加强施药技术培训,将现有高效施药机械用足用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专业化防治组织和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服务方式不断变化,从专项防治病虫害的小托向耕、种、防、收全托管的全链条服务拓展。“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20.4亿亩次,比2023年和2018-2022年均值分别增加15%、11%;,将会对70%以上的粮食作物产区构成威胁。”刘万才强调,2024年应该重点关注小麦“四病一虫”: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水稻“三虫两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玉米“四虫两病”:草地贪夜蛾、粘虫、棉铃虫、玉米螟、南方锈病、大斑病;以及马铃薯晚疫病、草地螟、蔬菜蓟马、大豆根腐病等病虫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