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低迷,菜价难见起色,蔬菜品质也陷入困境...
现在做农业,跟以前差别很大,就像蔬菜一样,以前的菜与现在简直没得比,因为现在做蔬菜,要想卖得好、卖得快,好像必须得符合三个条件,第一质量要好,第二外观要美,第三价格便宜。有人说便宜没好货,你看,现在市场里的蔬菜就有啊。
现在蔬菜做得越来越难受,一方面是供应量太大,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你的货不好,你送给别人好像都没有人要。另一方面是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菜价就应该是白菜价,除了好之外,还得要便宜才行。
所以经常看新闻也是能感受到,肉类价格无论什么时候高涨,大家都只是埋怨几句就过去了,而一旦网络上出现菜价反常,价格过高的情况,立马就会造成围观,你一言我一语,好似蔬菜的价格就不应该涨得那么高。
其实无论是在超市或者农贸市场,现在的消费者买菜,要求同样一点不含糊,一要手工好,二要色泽靓,三要味道好,四还要便宜。但是社会发展大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逆势而为,所以现在做菜的兄弟都在质量上下了工夫,人人都希望做出一份品质蔬菜。
不过就军师看来,品质的心人人都有,能够持久坚持始终如一的真的不多,朋友们不是想做,而是要把菜做好,也是真不容易啊。
因为蔬菜种植受各种外在的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对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真要想有较好的品质出品,一方面在硬件设施上要有大的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做品质的决心。
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钱”的问题,好的硬件设施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但是一次性投入也是非常大的;决心方面就要舍得为品质买单,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有抛弃的勇气才行。
好比在现在菜价消沉、行情低迷的时候,在广州江南市场做云南叶菜的档口,能真正做到在逆境之中品质非常好的,又有几家呢?算来算去,估计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其实,没有人不想做好品质,但是想要真正做好,除了要有这个心,还得有这个实力啊。
这段时间,恰逢蔬菜产量大批上市,而受疫情影响,各地销区又走不动货。不要说农批市场生意不好,种植产区也一样是望眼欲穿,没市没价。且来到市场的蔬菜,还得是精挑细选,损耗又大得惊人,价格容易出现倒挂。所以说,真的是要大大的舍得,才能换来品质。
拿前两天的意大利生菜来说,由于价格持续下跌,产区收货价几乎接近喂牛价格,销区出现倒挂经销。而在云南产区收货的朋友表示,按照当时的价格,如果发一车意大利生菜到广州江南市场的话,非但不会盈利,反而还要亏损。与其发车过去,还不如在产地整车倾倒处理。一位在产区收购叶菜的朋友发的一个视频:
5月8日广州江南市场的意大利生菜销售价在1.5-1.7元/公斤,跟前一天相比每件货看似上调了5元左右,但也只是因为档口受损难顶,大家都需要上调一点来缓解这持续的亏损。而当时产区的价格已经跌至5毛/公斤。
有时候产销之间看起来差异挺大,如果仔细算一下帐,会发现蔬菜从田头到市场,中间的费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费用是必须的,这不是因为中间商有多黑,而是实打实的成本。
其实在蔬菜的流通环节有着各种各样的成本,有些成本是变动的,如蔬菜的收货价格,而又有些成本是铁打的,像现在一车货(30吨左右)从产区运往销区市场,费用都要1-2万元左右,再加上包装费、人工费、储存费、市场销售费等。还有损耗情况,不同品种损耗不一样,5%是一个最低值,像一些叶菜,一般损耗都在25%以上,现在的高温天气,有时损耗还会更高。
所以朋友们,当我们一只眼睛看到单薄的收货价时,另一眼睛也要看到蔬菜流通的巨大成本,这样才能更加了解这个行业。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蔬菜零售价格会给许多人这样的感觉——蔬菜生意这几年都能赚到钱。
殊不知在疫情之下,很多时候零售的价格只是个例,对于批发市场和产地价格行情并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反而是受疫情影响,导致农批市场交易量减少后,带来一系列价格下沉。
另外,军师还是认为,用心用力长期坚持做品质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也许短时间这些作用还没有发挥效果,但只要时间一长,就一定获得相应的回报,最怕就是坚持一会就放弃了。如果你能顶得住,还是坚持的好,如果顶不住,怎么干都可以,毕竟命都保不住,又谈什么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