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亟需解决哪些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作者:庄稼补习班 内容团队 2025/7/2 9:04:39
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未来发展方向也较为明确,以下是具体介绍:急需解决的问题资金投入方面资金配套不足:中央和省级下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后,一些地方没有按规定及时配套应负担部分,导致项目建设进度受阻。投入标准偏低: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投入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建设的需求,部分地区建设标准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资金整合困难:中央财政转移支
图片
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未来发展方向也较为明确,以下是具体介绍:


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片

资金投入方面

图片

资金配套不足:中央和省级下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后,一些地方没有按规定及时配套应负担部分,导致项目建设进度受阻。


投入标准偏低: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投入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建设的需求,部分地区建设标准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


资金整合困难: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生产发展专项两个渠道资金尚未实现源头整合,管理方式、程序、绩效考核等不一致,给地方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图片

建设标准方面

图片

标准不够统一: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之间还存在衔接不够紧密、层次不够分明等问题,导致在实际建设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存在差异,影响了建设质量和效果的整体提升。


标准不够 “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有的建设标准在一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求,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农田生态功能等方面,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片

管护机制方面

图片

主体责任不明:部分项目建成移交后,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确,导致设施损坏后无人及时修复,影响了高标准农田的长期稳定利用。


管护措施不力:日常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导致一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设施老化、损坏等问题逐渐显现。


管护资金不足:管护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投入,渠道单一,难以满足高标准农田长期管护的需求。


图片

耕地质量方面

图片

地力提升不足: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对生态改善、土地肥力等提升耕地质量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地区存在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问题,影响了农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存在不达标的污水排入农田、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倾倒排放到高标准农田等现象,对耕地质量造成严重破坏。


图片

建设布局方面

图片

规划不够科学:项目选址缺乏规划引导与统筹,存在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条件和粮食生产潜力等因素,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整体推进。


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

加强统筹规划

图片

完善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明确各级规划的定位和重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的规划引领。


优化布局安排: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条件和粮食生产潜力等因素,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开展建设,同时明确限制建设和禁止建设区域。


图片

提高建设标准

图片

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形成层次分明、上下衔接、务实管用的标准体系,突出旱涝保收、抗灾减灾、产能提升等基础性、通用性要求,同时细化田块整治、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地力提升等具体要求。


提升建设质量: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注重工程建设质量,加强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图片

强化科技支撑

图片

加大技术创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提升、土壤退化治理、耕地质量提升、农田信息化管理等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示范工作。


推进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田间地头装上 “智慧大脑”,推动多地形成智控、智管、节效的智慧农田综合管理体系,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图片

健全管护机制

图片

明确管护责任: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施的管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管护制度,确保设施有人建、有人管、长受益。


创新管护模式:探索构建多元化管护模式,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管护机构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管护,提高管护效率和质量。


保障管护经费:建立健全管护经费保障机制,拓宽管护经费筹集渠道,除了财政投入外,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等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确保管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图片

提升耕地质量

图片

加强地力培肥:结合日常农业生产,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土壤改良培肥,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切实提高耕地地力,防止地力下降。


推进生态修复:加强高标准农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防止水土流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