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鲁曼: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助力农机智能化普及
85后的鲁曼,从企业“白领”的岗位离开,投身农业农村,成为一名致力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农人”。她最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回乡创业?
“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民富起来、让乡村‘活’起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不假思索地回答。
2018年,鲁曼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8年来,她很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随着履职脚步的不断深入,对于为农服务、为民发声,鲁曼常学常新、常思常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农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鲁曼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集现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械工程于一体,让农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了高效、精准和自动化操作。”
鲁曼介绍,在她的合作社里,智能化农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农机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同时,由于智能化农机的精准作业,减少了能源消耗,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智能化农机的特点非常鲜明,高度集成化、高效精准化、远程可控性、可升级性,以及高度智能化。”鲁曼代表如数家珍,“这些特点的应用,使得我们的农业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这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AI技术引发行业变革,为农机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推动AI赋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实践,不断引入智慧化农业设备,以科技赋能,实现农业种植的播、种、管、收“数字化”“自主化”,使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有“智”更有“质”,实现全世界范围的“弯道超车”已成为可能。但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导向模糊,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以及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效果等问题。
基于此,鲁曼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以突出产品应用、鼓励智能化发展为重点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如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以鼓励农机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要充分发挥购机补贴、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智能化农机装备与技术集成示范等项目的政策效益,大力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绿色智能农业机械,对于设施农业、智能化、新能源、农业机器人等装备和技术薄弱的领域,经试验示范充分的,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构建以企业应用为主导,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的联合攻关体系。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但距离大面积产业化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议大力支持智能农机企业发展,完善智能农机装备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利用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提升中国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抓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的新机遇,大力推动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有利于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迈进。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从“小切口”形成突破,聚焦智能播种机、智能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械等急需的农业机械。
三是营造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发展环境,打造一批懂技术、能管理、善实操的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县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智能农机知识更新培训,特别是对农机智能化新技术的运营原理、管理机制和田间实操等方面,要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智能装备企业和农业生产主体应用之间架好桥梁。另一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的素质和接受程度也对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四是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县为单位统筹规划布局、完善功能定位、规范建设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实现农技服务和农事服务功能的合理配置,为小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成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技推广应用、农情监测与应急调度、农业智能化管理等农业综合服务。
编制 | 心 怡
审校 | 刘 颖
监制 | 陆 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