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25薯业三大痛点,让种植户再盈利!!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内容团队 2025/2/28 16:08:13
马铃薯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诸多痛点。这些痛点不仅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种植户的收益和积极性。Part 1痛点一:种薯质量参差不齐形成原因:众所周知,种薯质量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但目前市场上种薯质量良莠不齐,部分种薯存在品种退化、病毒感染等问题,导致出苗率低、抗病性差,在种植户投入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他们的产量和收益难以保障。在春节前的市场调研中

图片


马铃薯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诸多痛点。这些痛点不仅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种植户的收益和积极性。

Part 1
痛点一:种薯质量参差不齐
形成原因:众所周知,种薯质量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但目前市场上种薯质量良莠不齐,部分种薯存在品种退化、病毒感染等问题,导致出苗率低、抗病性差,在种植户投入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他们的产量和收益难以保障。

在春节前的市场调研中,张家口东升植保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东就曾直言,种薯是马铃薯产业链的最前端,如果种薯出了问题,种植户几乎没有补救的机会。

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在薯区市场上存在不少劣质种薯,这些种薯可能携带病毒、病菌,导致种植后出现出苗率低、植株枯萎、块茎腐烂等问题。还有就是部分商家将商品薯或淀粉薯冒充种薯销售,这些薯种不具备种薯的脱毒和质量标准,导致种植后产量极低甚至绝收。

尤其是在种薯生产环节问题更多,有的脱毒技术不达标,部分种薯生产企业脱毒技术不完善,导致种薯携带病毒,影响后续种植效果。有的则是繁育基地管理不规范,种薯繁育基地缺乏科学管理,轮作制度不严格,导致土传病害频发,种薯质量下降。

解决路径而想要解决种薯乱象情况,则需要加强种薯质量监管,建立完善的种薯质量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薯,确保种薯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可控。此外就是加强对种薯市场的监管,打击“套牌”种薯和虚假宣传行为,维护农户权益,加大对种薯生产企业的技术支持,推广先进的脱毒技术和繁育管理方法,提高种薯质量。

Part 2
痛点二:市场价格低迷不振
马铃薯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种植户难以预测市场行情,经常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马铃薯市场价格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涉及生产端的供应过剩和品质问题,也与消费需求、替代效应及季节性因素密切相关。

形成原因:

一是前些年马铃薯种植收益较高,刺激薯农扩大种植规模。例如,2024年春季马铃薯种植面积因2023年行情较好而显著增加,产量同比增长约8%。此外,北方一作区在20247月因降水充足,单产提升,叠加种植规模扩大,总产量高于往年,导致市场供应激增。

二是多产区集中上市,不同产区的马铃薯集中采挖期重叠,加剧市场供应压力。例如,20249月北方一作区(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甘肃定西)和西南混作区(如云南昭通)的秋季马铃薯同时上市,短期内市场供应量骤增,价格承压下跌。类似情况也出现在20245月,多个春季马铃薯主产区(如山东、河南)同时进入盛产期,进一步压低价格。

三是品质问题与储存压力。2024年秋季马铃薯生长关键期降水偏多,导致块茎含水量高、耐储性差,腐烂和发芽现象增多,品质下降。薯农为避免损失,急于低价抛售,进一步拉低市场价格。

四是消费需求疲软与替代效应。马铃薯加工企业(如淀粉厂)在特定季节(如夏季或冬季)进入停工期,加工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例如,20245月和7月,加工企业因停工减少原料采购,导致鲜薯需求萎缩。另外,当露天蔬菜(如叶菜、茄果类)供应充足且价格走低时,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替代品。例如,20245月天气转暖后,蔬菜价格季节性下跌,削弱了马铃薯的消费需求。

毫无疑问,在价格低迷周期中,薯农对市场预期悲观,囤货意愿降低,急于抛售以避免进一步亏损。例如,20247月,北方产区薯农因马铃薯耐储性差和价格持续走低,售薯积极性显著提高,短期内市场供应量增加。

薯农缺乏对市场供需变化的及时了解,往往根据短期价格波动调整种植和销售策略,导致“跟风种植”和集中抛售,加剧价格波动。

五是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大。中国马铃薯出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3%左右,以鲜食为主,深加工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形成间接压力,尤其在出口受阻时,内销压力进一步加大。尽管国家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但在市场预警机制、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仍显不足。例如,缺乏有效的价格保险机制,薯农面临的市场风险难以分散。

解决路径:

马铃薯价格低迷是生产过剩、品质问题、需求疲软及市场机制不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需通过以下措施改善: 

1、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布局,推广加工专用薯和高抗病品种; 
2、完善仓储物流。
3、建设现代化冷库和冷链体系,延长马铃薯储存周期;
4、发展订单农业;
5、通过“企业+农户”模式稳定产销关系,减少市场波动风险; 
6、加强市场监测,建立全国性马铃薯产业信息平台,实时发布供需数据,指导生产和销售决策。 

相信通过多措并举,马铃薯产业有望逐步走出价格低迷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Part 3
痛点三:病虫害防控难度大
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控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涉及病虫害种类复杂、区域差异显著、气候影响不可控、抗药性增强以及综合管理技术要求高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防控难点:

形成原因:

一是病虫害种类多且变异快。马铃薯常见的病害包括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疮痂病等,虫害则涵盖蚜虫、地老虎、二十八星瓢虫、块茎蛾等。例如,晚疫病作为全球性病害,具有爆发性强、传播快的特点,若未及时防治,可导致减产30%-50%。此外,病原菌和害虫易随环境变化发生变异,如晚疫病菌株的适应性进化可能导致原有抗病品种失效,进一步增加防控难度。

二是区域差异与气候影响显。不同种植区的病虫害发生特点差异显著。例如:西南及武陵山区:晚疫病、黑痣病、青枯病高发,需结合高湿度环境调整防治策略;西北地区:干旱环境下蚜虫和地下害虫更易滋生,需加强土壤处理与灌溉管理;华北和东北地区:晚疫病与疮痂病并存,需兼顾药剂防治与轮作倒茬。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病虫害发生周期。例如,阴雨天气会加速晚疫病传播,而冬季偏暖可能增加害虫越冬存活率,导致次年虫口密度上升。

三是抗药性与化学防治局限性影响大。长期依赖化学农药导致部分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例如,晚疫病对甲霜灵类药剂的抗性已在多地出现,需通过轮换使用氟啶胺、氰霜唑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缓解。此外,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可能破坏生态平衡,误杀天敌昆虫(如草蛉、瓢虫),反而加剧虫害发生。

四是综合防控技术要求高。有效防控需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措施,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门槛:

1. 轮作倒茬需与非茄科作物间隔3年以上,对土地资源有限的小农户而言难以实现;
2. 切刀消毒、药剂拌种等步骤需精准操作,若处理不当易导致种薯感染或药害;天敌昆虫(如寄生蜂)和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的应用需配套技术培训,且效果受环境条件制约;药剂喷施需根据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确定最佳时机,如晚疫病的防治窗口期仅数天,错过则效果大幅下降;

五是经济成本与推广难题,综合防控技术涉及抗病品种选育、脱毒种薯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成本较高。例如,脱毒种薯价格是普通种薯的2-3倍,部分农户因成本限制难以采用。此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如灯光诱杀、性信息素诱捕器)的初期投入较大,在欠发达地区推广难度较高。

解决路径:

1. 抗性品种选育:需加快抗病抗虫品种研发,尤其针对变异频繁的晚疫病和病毒病;
2、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协同使用,例如将枯草芽孢杆菌与嘧菌酯结合,兼顾防效与环保;
3. 智能化监测体系:利用物联网和AI技术实现病虫害实时预警,提高防控精准度。
所以说,马铃薯病虫害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在品种、管理、技术推广等多层面协同推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病害控制与产量保障。

总结:

马铃薯产业的痛点涉及种植、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种植户共同努力。通过提升种薯质量、提高机械化水平、稳定市场价格、加强病虫害防控、延伸产业链、完善仓储物流体系以及推动产业融合,马铃薯产业将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