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7亩到53万亩的苹果,洛川苹果的发展史
深秋,雨后初晴,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变得更美了。
连绵成片的果园里,摘了套袋的苹果红艳艳的,上面挂着晶莹的雨珠儿;仿古建筑的门楼前,“中国苹果第一村”几个字愈发亮眼;村中央的广场上,石碾、马厩、凉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黄土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阿寺村的苹果起始园里,有一尊李新安的雕像。雕像背后,是他当年首植的两棵苹果树。
阿寺人对苹果的热爱到了骨子里。文化墙上和苹果有关的图画、巷口以苹果为主题的铜像、地面上刻有苹果生长流程的剪纸……村里的一切,都和苹果相关。
这个只有303户1403口人的小村庄,村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苹果。也正是这样一个小村庄用日益蓬勃的苹果产业,给自己挣下了“中国苹果第一村”的美名。
说起阿寺村的苹果,绕不开的一个人便是村民李新安。
“75年前,年轻的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车驮回200棵苹果树苗,栽到了自家的6.7亩口粮田上。当时,村民都不理解,认为这些‘干柴棒棒’啥用都不顶。没想到,1亩园顶10亩麦的憧憬很快就变成了现实。”这段历史,李宝银张口就来。
因为李新安,阿寺村率先在陕北引进苹果苗木技术并成功栽植;率先在当地建起苹果苗木培育场;率先引进自发电解决了村民的照明问题;率先引进自动抽水机,解决了村民深沟挑水的难题……
在阿寺村,果树就是村民的命根子,挖了树,就意味着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咋办?李保银想了几宿,决定走另一条路。
2017年,阿寺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建示范园。当年,新栽的树就零星挂果。这下,大家看到了希望。2018年,村上248亩老园子顺利完成改良升级。
“新品种和老品种比,效益好得不是一点。”当初,挖老园就像挖“心头肉”一样的李鹏飞,尝到了甜头,“新树挂果的第二年,1亩地就比老树多卖了3000多元。”李鹏飞越干越带劲。
对于苹果产业的探索,阿寺村从未停止。从2016年开始,村上就启动了“中国苹果第一村”建设项目,修苹果大讲堂、建苹果文化步行街、搭苹果采摘观光长廊,就连村里的每一条小巷,都有了属于它们的名字。
村容村貌改造、老化品种改良、产业转型升级,村民务果热情和信心连年高涨……从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后,仅仅两年时间,阿寺村就靠着苹果甩掉了“穷帽”。原来只能守着果园增收的果农,也纷纷发展起二三产业,苹果种植、采摘、旅游观光、特色民宿等都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渠道。
每年金秋十月,当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村上的旅游旺季也如约而至。游客在蓝天下、塬峁间漫步休闲,在树下采摘、品尝鲜果,昔日冷清的阿寺村一下热闹起来了。
“从没想到,我们村有一天也会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两年,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经营农家乐的刘海霞高兴得合不拢嘴,“人多的时候,一天能挣2000多元。”
“步行5分钟就能到果园,下午干完农活后,还能领娃在广场上玩个游乐项目。满是果园的村子能吸引这么多人来,我觉得非常骄傲。”村民李延军话里话外都透着自豪。
“我们家有6亩果园,务好果树的同时,有空就来冷库打工,一年下来能收入十几万元。”果园旁的冷库里,村民王会莲和同伴忙着包装苹果,欢快的笑声传出老远。
好光景在村民的笑容里。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小村庄,不知不觉间变了模样。截至目前,阿寺村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一棵苹果树,带动阿寺村民发家致富;一片苹果树,完善了苹果全产业链条;一县苹果树,展开了洛川景美人富的乡村新画卷。如今,俯瞰整个洛川大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入目皆是苹果。从6.7亩到53万亩的苹果接力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