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归还学说” 为什么这么重要?
什么是施肥中的 “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ent Return)是 19 世纪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在 “最小养分律” 之外提出的另一重要农业化学理论,也被称为 “养分补偿学说”。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
作物生长发育会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用于构建自身组织(如根、茎、叶、果实等),当作物收获后,这些被吸收的养分随农产品(如籽粒、果实、秸秆等)被带离农田,导致土壤中的养分逐渐减少。若长期不通过施肥等方式将这些养分归还土壤,土壤肥力会持续下降,最终无法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导致产量降低。因此,必须通过施肥向土壤补充被带走的养分,以维持土壤肥力和作物持续高产。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逻辑
养分的 “消耗 - 流失” 过程:作物生长依赖土壤中的矿质养分(如氮、磷、钾、钙、镁等),每一次收获都会将部分养分从农田系统中移除(例如:收获小麦籽粒会带走氮、磷;收获蔬菜会带走钾和中微量元素)。
土壤肥力的 “动态平衡” 需求:土壤自身的养分储备有限,若仅消耗而不补充,养分库会逐渐枯竭,表现为土壤肥力下降(如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减弱)。
“归还” 的必要性:施肥是实现养分归还的主要方式,通过人为补充作物带走的养分,维持土壤养分的收支平衡,确保土壤肥力可持续利用。
养分归还学说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论为农业生产中 “为何施肥”“如何维持土壤肥力” 提供了核心依据,对现代农业实践具有以下关键指导作用:
揭示施肥的根本目的:维持土壤肥力可持续性
打破了 “土壤肥力永恒不变” 的误区:传统农业中曾认为土壤能 “自然提供所有养分”,而养分归还学说明确指出,不施肥的农田必然走向肥力衰退。例如:长期连作且不施肥的地块,会出现作物长势差、产量逐年下降的现象,正是养分未及时归还的结果。
指导意义:施肥不仅是为了 “提高当季产量”,更是为了 “补偿土壤养分消耗”,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明确施肥的 “养分归还量” 原则:
按需补充,避免失衡
养分归还需 “量化”:不同作物、不同产量水平带走的养分种类和数量不同,施肥时应根据 “作物带走量” 确定归还量。例如:高产玉米每收获 1 吨籽粒会带走约 2.5 公斤氮、1.2 公斤磷、2.0 公斤钾,施肥时需针对性补充这些养分。
避免 “过度归还” 或 “归还不足”:归还不足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归还过量(如盲目增施化肥)则会造成养分流失(如氮素淋溶)、土壤污染(如重金属积累)或生态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施肥方式的多元化:有机肥与化肥结合
养分归还学说并不局限于 “化肥归还”,而是强调 “全面归还”:作物带走的养分包括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等,单一施用化肥可能导致养分不均衡(如缺乏有机质会导致土壤板结)。
指导意义:提倡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有机肥可归还有机质和多种中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化肥可快速补充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二者结合实现养分的全面归还。例如:秸秆还田(归还钾和有机质)+ 化肥(补充氮磷)是常见的高效归还模式。
指导不同农业系统的养分管理策略
传统小农经济:通过 “秸秆还田、农家肥还田” 实现部分养分归还,但效率较低,需结合化肥补充不足。
规模化现代农业:需通过精准计算作物养分需求,制定 “测土配方施肥” 方案,确保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精准归还,避免资源浪费。
生态农业 / 有机农业:通过轮作、绿肥种植、堆肥还田等方式,最大限度实现养分在农田系统内的循环归还,减少对外源化肥的依赖。
为土壤改良和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支撑
对退化土壤的修复:长期养分归还不足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如贫瘠土壤、沙化土壤),需通过 “过量归还” 养分(如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逐步恢复土壤肥力。
对集约化农业的警示:设施农业(如大棚蔬菜)中,作物复种指数高、产量高,养分消耗快,若不及时归还,易出现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需通过精准施肥和轮作休耕实现养分平衡。
总结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 “土壤肥力不是无限资源,需通过施肥主动补偿” 的科学规律。它指导农业生产从 “掠夺式种植” 转向 “可持续经营”,强调通过合理施肥实现 “土壤养分消耗与归还的动态平衡”。这一理论至今仍是测土配方施肥、耕地保护、生态农业等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