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杀菌剂登记现状

作者:《世界农药》2025年第10期 王坤、吴晗、刘贝妮 2025/11/14 11:10:58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5年种植面积2353.6万hm2/年,形成了以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4大产区为主的格局。黄淮海麦区是核心产区,占全国小麦产量的60%以上。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作物真菌病害,在我国普遍发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措施改变等因素影响,该病害发生区域扩大,流行频率上升,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一类农作物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5年种植面积2353.6万hm2/年,形成了以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4大产区为主的格局。黄淮海麦区是核心产区,占全国小麦产量的60%以上。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作物真菌病害,在我国普遍发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措施改变等因素影响,该病害发生区域扩大,流行频率上升,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一类农作物病害。在全国21个省份调查抽取2450份小麦病株,感染镰孢属(Fusarium)真菌的样本达95%。一般流行年份,小麦赤霉病会造成小麦减产10%~20%,严重流行年份,减产可达50%以上,赤霉病的病原菌还会产生真菌毒素,对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威胁不容忽视。

现阶段,化学手段仍是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赤霉病杀菌剂登记数量不断增长,更多农药品种登记作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本文对截至2025年7月10日登记用于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进行梳理,浅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意见。

一、登记概况

——登记产品数量。截至2025年7月10日,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且在有效期内的登记数量627个。依据产品组分划分,其中单剂208个,占登记总数的33.17%;混剂419个,占登记总数的66.83%。可以看出多组分混剂是当前防治赤霉病用药的主要登记产品。施用方式绝大多数为喷雾,仅有3个剂型为超低容量液剂的产品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方式。

——有效成分。截至2025年7月10日,在208个单剂中,有效成分29种。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59个,其次为多菌灵(carbendazim)35个;混剂419个,配方65种,2组分配方60个,3组分配方5个,登记数量最多的为唑醚·戊唑醇(pyraclostrobin·tebuconazole)58个,其次为丙硫·戊唑醇(prothioconazole·tebuconazole)47个(表1)。






——农药类型

(1)苯并咪唑类

苯并咪唑类农药作用机理主要是与真菌β-微管蛋白结合,通过氢键、π-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稳定结合,阻断微管蛋白异二聚体(α/β-微管蛋白)的聚合过程,微管结构破坏导致有丝分裂中纺锤体无法形成,染色体分离异常,最终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效成分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丙硫唑(albendazole),现行登记品种201个,占登记总数的32.06%。多菌灵是较早用于防治赤霉病的传统药剂,防效好,市场认可度高。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当前已出现抗性问题,2020年周华飞等报道了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情况,发现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已对多菌灵产生较为严重的抗性,抗性频率为26.3%~54.5%。防效下降的同时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还会刺激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产生,影响小麦品质。相比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具有更好的内吸性和防效,但同样也存在抗性问题。丙硫唑是2016年开始登记在小麦上用于赤霉病防治,截至2025年7月10日也仅登记了一个与戊唑醇复配的制剂。

(2)丙烯酸酯类

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分为2类,一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通过阻断电子在细胞色素间传递,抑制ATP合成,导致病原菌能量代谢衰竭达到杀菌目的。目前登记用于赤霉病防治的农药有效成分有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嘧菌酯(azoxystrobin)、肟菌酯(trifloxystrobin)、醚菌酯(kresoxim-methyl)、苯醚菌酯、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烯肟菌酯(enostroburin),共登记品种199个,占登记总数的31.74%,主要以复配为主。吡唑醚菌酯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能够保护作物、提高产量,对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与戊唑醇、咪鲜胺(prochloraz)、氟环唑(epoxiconazole)等复配使用效果更佳。但有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单剂和复配对DON毒素的控制远不如氰烯菌酯(phenamacril)和戊唑醇等。

另一类是氰基丙烯酸酯类,有效成分只有氰烯菌酯一种,登记产品10个,单剂1个,混剂9个,主要与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复配。氰烯菌酯是我国完全自主创制的杀菌剂,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是全球首个肌球蛋白-5抑制剂。其对赤霉病不仅防效好,还可以抑制真菌毒素在小麦籽粒的累积。研究表明,与戊唑醇、丙硫菌唑复配防效优于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对毒素控制也有着较好效果。但氰烯菌酯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作用点位相对单一,存在一定抗性风险。

(3)三唑类

三唑类杀菌剂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细胞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影响病菌细胞膜完整性和能量代谢。登记数量420个,占登记总数的66.99%。有效成分10种,分别为戊唑醇、丙硫菌唑、氟环唑、三唑酮(triadimefon)、丙环唑、己唑醇(hexa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iniconazole)、叶菌唑(metconazole)、粉唑醇(flutriafol),其中三唑酮、丙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仅以复配登记,叶菌唑和粉唑醇仅以单剂登记。戊唑醇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效较好且能够显著提高产量,是目前登记最多的三唑类药剂,达271个,其中单剂24个,复配247个,涉及配方17种。主要以与咪鲜胺、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复配为主。根据张帅等研究,戊唑醇在江淮地区的防效已低于75%,与丙硫菌唑和氰烯菌酯复配使用后防效提升至87%,建议与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搭配使用。丙硫菌唑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登记产品56个,多项研究报道了丙硫菌唑的防效可达93%以上,优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与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如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等混合使用表现出显著的增效效果。当前已有研究报道了丙硫菌唑的抗药性,在安徽定远、寿县等地发现菌株已产生抗药性,并且菌株的DON毒素水平上升。氟环唑于2012年开始登记在小麦上用于防治赤霉病,内吸性强,具有双向传导能力(向顶性与向基性),能渗透叶片并保护新生组织,持效期长,登记数量逐年增多,现有登记产品64个。2022年吴子峰等报道了氟环唑及与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氟环唑、氟唑菌酰羟胺的EC50分别为0.8702、0.2895 mg/L,复配药剂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防效优于氟环唑单剂和其他单剂。叶菌唑和粉唑醇登记数量都仅有1个单剂,今后可加大复配制剂的研发登记,以此来进一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4)咪唑类

咪唑类杀菌剂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靶向真菌细胞内的C-14脱甲基化酶(CYP51),阻断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步骤,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流动性下降,最终引发细胞内容物渗漏和死亡。目前登记产品71个,占登记总数的11.32%。有效成分3种,分别是咪鲜胺、咪鲜胺铜盐(prochloraz copper chloride complex)、咪鲜胺锰盐(prochloraz-manganesechloride complex),涉及配方9个。咪鲜胺登记产品以复配为主,防效相比单剂要更好,张春梅等在江苏睢宁和里下河地区发现戊唑醇·咪鲜胺防效可达90%以上,显著高于单剂对照组。徐超等连续5年(2017—2021年)监测江苏地区咪鲜胺抗药性,2021年首次在田间采集到对咪鲜胺的抗性菌株,表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咪鲜胺产生了抗药性,虽抗性频率较低,仍需尽快制定田间抗性治理方案,延缓田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发展。咪鲜胺铜盐和锰盐杀菌活性更为优异,且对环境友好,对作物更加安全。亢晓丽研究表明,咪鲜胺铜盐·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优于戊唑·咪鲜胺,防效达90.95%。谢怀乾等研究了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田间药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91.3%,防效与25%氰烯菌酯乳油处理区防效基本相当,在试验剂量内对小麦安全。

(5)酰胺类

酰胺类杀菌剂属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I(琥珀酸脱氢酶,SDH),阻断呼吸链电子传递达到杀菌目的。现登记产品6个,占登记总数的0.96%。有效成分3种,分别是氟唑菌酰羟胺、萎锈灵(carboxin)和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氟唑菌酰羟胺于2019年在我国登记,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能够大幅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杨健和袁忠勤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具有良好的防效,一次施药即可达到较高防效,实现减量用药。但有研究报道了2024年在安徽地区监测到氟唑菌酰羟胺抗性菌株,整体抗性频率为0.43%,长期单一使用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

(6)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共登记产品32个,占登记总数的5.10%,有效成分11种。主要分为3类,一是微生物源类,有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贝莱斯芽孢杆菌C17271(Bacillus velezensis C17271)、嗜硫小红卵菌HNI-1、多粘类芽孢杆菌KN-03(paenibacillus polymyxa KN-03)和木霉菌(trichoderma SP)等6种;二是动物源类,有氨基寡糖素(chitosan oligosaccharide)、低聚糖素(oligosaccharide)等2种;三是抗生素类,有井冈霉素(jingangmycin A)、多抗霉素(polyoxin B)、申嗪霉素(phenazino-1-carboxylic acid)、四霉素(tetramycin)4种。

(7)其他类

除上述分类外,还有可作用多个点位的杀菌剂,登记产品41个,占登记总数的6.54%,有效成分为福美双(thiram)和百菌清(chlorothalonil),均为广谱、有保护作用杀菌剂。其他有效成分喹啉铜(oxinecopper)、噻霉酮(benzisothiazolinone)共登记产品5个,一般与戊唑醇等复配使用。


——农药剂型

截至2025年7月10日,小麦赤霉病杀菌剂登记剂型共有11种,分别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乳油、悬乳剂、微乳剂、可溶液剂、超低容量液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微囊粒剂。悬浮剂最多,登记产品353个,占登记总数的56.30%;其次是可湿性粉剂,登记产品169个,占登记总数的26.95%。登记数量超过100个的剂型有2种,共522个产品;低于10个(含)的剂型有6种,共31个产品,其中微囊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仅有1个产品登记(表2)。

——农药毒性。根据产品的毒性分类,在登记的627个产品中,微毒产品30个占比4.78%,低毒产品568个占比90.59%,中等毒产品29个占比4.63%,主要以低毒产品为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产品占比仍然较大。使用多年的农药品种在目前的登记产品中占比依然不小,戊唑醇单剂及复配制剂登记271个,占登记总数的43.22%;多菌灵单剂及复配制剂登记118个,占登记总数的18.67%;甲基硫菌灵单剂及复配制剂登记83个,占登记总数的13.24%;三唑酮单剂及复配制剂登记42个,占登记总数的6.70%。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在部分地区已产生较强抗药性,导致DON毒素水平上升,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近年来新登记的农药品种如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等,登记数量较少,叶菌唑只有1个产品登记,丙硫菌唑登记产品56个,氰烯菌酯登记产品10个,氟唑菌酰羟胺登记产品4个,已不能满足当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

——产品同质化严重。我国目前小麦赤霉病登记数量627个,主要有效成分集中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氟环唑、丙硫菌唑等,占比超50%。其中戊唑醇的单剂及复配制剂登记数量达271个,占登记总数43.22%。唑醚·戊唑醇有58家企业登记产品,含量40%的就达到了27家,占比近50%。有些复配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种类多,如唑醚·戊唑醇登记数量58个,含量分别为15%、30%、32%、35%、40%、42%、48%等7种;戊唑·咪鲜胺登记数量40个,含量分为23%、37%、40%、45%以及400 g/L 5种。

——环境友好剂型少。在所有登记的产品剂型中,可湿性粉剂占比近30%,悬浮率较差,导致防效受影响;乳油占比1.91%,相比王苹等报道的数据还稍有增多,因含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均不友好;而环境友好的剂型,除悬浮剂登记数量较多外,像水分散粒剂、悬乳剂、微囊粒剂、微乳剂、水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等登记产品数量很少,环境友好的各类剂型亟需加快开发登记,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

——抗药性风险持续累积。长期单一使用苯并咪唑类药剂(如多菌灵),导致禾谷镰孢菌抗性基因广泛扩散,防效下降。目前,江苏、安徽和河南3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问题已经普遍发生,部分种群田间抗性菌株比例超过20%,严重影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多地试验表明,戊唑醇单剂防效已低于75%,戊唑醇抗性菌株占比呈上升趋势。南京农业大学持续监测了我国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咯菌腈(fludioxonil)等的抗性发生状况,2023年在江苏省和安徽省监测到5株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的菌株,并已鉴定为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学院也在江苏省监测到1株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性菌株。


三、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仍然处于中等偏高,流行风险高,化学手段依旧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对多菌灵抗性较高且已监测到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等抗性菌株的情况下,亟需对登记制剂结构、抗药性管理及防治技术方面进行优化升级。

建议针对部分“老”产品进行评估,加快淘汰使用率不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环境有为害的农药品种,减少同质化的产品。在抗性高发区停用多菌灵,推广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等新型药剂,严格实行“一季一药”轮换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发展绿色剂型,强化剂型创新、品种创新,加大水分散粒剂、可分油悬浮剂、微囊粒剂等环保剂型的研发,减少溶剂助剂污染,助推环境友好剂型发展。积极开展生物农药研发和登记,扩大芽孢杆菌、木霉菌、嗜硫小红卵菌HNI-1等生物农药应用,拓展生物+化学组合,提高登记产品数量,在国家政策措施的支持和推动下,未来生物农药的产品会在农业生产中占据更大空间。同时,应结合当前植保无人机使用现状,开发更加适合飞防的剂型及配方,通过制剂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适合各小麦主产区的田间防治方案,促进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提升。

建议在小麦赤霉病的抗药性监测上精准发力,抗性管理是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联合制定了主动抗性管理机制,实施标签准则,我国尚未有明确相关制度。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24年的监测结果,监测小麦赤霉病菌株数超过8000株,其中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占比7.1%(以高抗为主),其中江苏、安徽、河南的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10%、5.4%、2.6%;对戊唑醇产生抗性的菌株占比2.2%(低抗至中抗),其中河南、安徽、江苏的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5.8%、1.8%、1.5%,戊唑醇单剂的田间防效已低于75%。建立区域抗性基因快速检测(如β-tubulin突变试纸条),科学指导精准选药和研发应用高效、低残留、新作用机理的农药将会是未来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解决抗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议强化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小麦赤霉病病害监测网络,利用现代信息监测手段对病害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在制剂智能释放方面,如利用纳米载体开发智能递送系统,实现响应释放,减少药剂损失及减量用药。在施药技术方面,推动施药智能化、精准化、标准化,建立天气窗口期智能预警机制,补齐雨水对防治效果影响的短板。在产业链技术融合方面,可探索建立产前选种、产中干预、产后减损的全周期方案,以“减药增效、控毒保质”为目标,通过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和综合管理实现可持续治理。加快抗病品种推广,2025年国家新审定12个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如扬麦53、洛麦42、徐麦DH2),这些品种兼具中抗赤霉病与高产特性。基于生物制剂应用加速发展构建“品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控”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在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同时,降低农药残留及环境风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