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种的草莓总是死苗?
草莓死苗的主要原因
1.生理性死苗:重茬、定植温度过高、栽后灌水不及时、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土壤盐分过高、栽植过深等引起死苗。
2.病理性死苗:黄萎病、炭疽病、根腐病引起的死苗。
3.地下害虫危害(本篇暂不讨论)。
生理性死苗的田间表现
定植后不发新根或新根发生很少,心叶不生长,最后根系变褐腐烂,全株死亡。
病理性死苗·炭疽病
发病表现:局部病斑在匍匐茎及叶柄上发生,呈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可扩展成环圈,其上部萎蔫枯死。病株起初是1~2片幼叶失去生机而下垂,数日后全株萎蔫枯死。枯死植株茎部横切面从外到内变褐,但维管束不变色。
病理性死苗·红中柱根腐病
发病表现:
红中柱根腐病即为草莓根腐病,常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1.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雨后叶尖突然萎凋,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
2.慢性型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枯死。检视根部可见根系变褐腐朽,易拔起,剖开主根,中心柱变为赤褐色。
发病原因:草莓田里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红中柱根腐病,6-10℃最易发病,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
病理性死苗·黑根腐病
?病株易早衰,矮小,株势弱,坐果率低。被侵染的根部由外到内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不定根数量明显减少,又俗称“死秧”。
病理性死苗·黄腐病
?发病表现:病菌侵染根部,在地上部表现症状。幼苗心叶变为黄绿色或黄色卷曲、狭小呈船形;三出复叶小叶不对称,变硬,表面粗糙无光泽,叶缘黄褐色。植株生长不良,最后全株死亡,地下部根系、叶柄维管束变褐色。轻病株株形矮小,结果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
解决方案
草莓死苗的综合治理方案
实行轮作倒茬,草莓田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
起垄栽培,起垄前土壤消毒,使用生物菌剂,以菌抑菌。尽可能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低温,减少发病。
底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最好使用生物有机菌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育苗田防疫
在起苗前7-10天,使用“30%苯甲·吡唑酯”1500倍液喷雾。
定植前草莓苗防疫
1.清水洗根用清水冲洗根部泥土,减少土传病害的传播几率(尤其是异地草莓苗)。
2.把草莓苗根放在“19.8%乙蒜素·恶霉灵+芸苔素"药剂里浸泡3分钟,注意避免浸泡苗叶,配制的药液只浸泡一次,不能重复使用,避免病害交叉感染。
定植后水分管理
边定植边浇定植水,定植水可提高成活率。第一次水要浇足,顺沟浇,浇透,以利根系生长。定植后3天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第4天到第7天,每天傍晚浇水1次,以后逐渐减少浇水量,浇后出现倒苗浮苗现象应及时扶正。7天左右当新叶开始生长说明已缓苗,停止浇水,不旱不浇水,保持土壤稍微湿润。
定植后营养调控
第一水过后,第4天傍晚浇水时,每亩使用矿源黄腐酸钾800克+海藻精200克,随水滴灌。改良土壤,提高根系活力及抗病性,快速生根缓苗。
药剂防治病害
建议选用“30%苯甲·吡唑酯”1500倍液,“20%咪鲜胺·异菌脲”1000-1500倍液,等杀菌剂叶面喷雾。
意事项
防治草莓死苗的注意事项
1、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八字植保方针。
2、坚持“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辅的系统防治方案。
3、大风大雨后,劈叶、疏苗后,立即用药。要及时采取防病措施。
4、化学药剂要交替使用、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