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耕环四新技术|水稻炭基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增效减排技术

作者:农业见闻与记录 2023/11/18 14:26:17
一、技术名称水稻炭基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增效减排技术二、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我省稻田长期以化肥施用为主,过量化肥施用不仅会导致土壤pH下降,土壤板结,耕层变浅等,而且利用率低,氮磷流失风险大,氨挥发排放高,对土壤、大气以及水环境均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农业废弃物热解而成的生物炭在固碳减排、提升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均有较好作用;但由于生物质炭密度低、质量轻、C/N高,直接还田不

一、技术名称


水稻炭基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增效减排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我省稻田长期以化肥施用为主,过量化肥施用不仅会导致土壤pH下降,土壤板结,耕层变浅等,而且利用率低,氮磷流失风险大,氨挥发排放高,对土壤、大气以及水环境均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农业废弃物热解而成的生物炭在固碳减排、提升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均有较好作用;但由于生物质炭密度低、质量轻、C/N高,直接还田不仅易导致产品损耗,存在一定环境风险;且增加用工,大规模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更经济实用的生物炭还田技术路径。本技术通过将生物质炭与养殖业废弃物进行混合堆肥,可显著降低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氨气等有害气体,制备成的炭基有机肥产品品质和肥效特征均优于普通有机肥。炭基有机肥是以生物炭作为辅料生产出的有机肥,具有稳定有机质和养分协同特征,既有利于种养废弃物协同处理,又能快速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将炭基有机肥配合化肥减施还田,可以在提升肥料利用率、稳产乃至增产的基础上,实现更大幅度的稻田活性氮减排。本技术可以实现化肥减施15%~30%,稻田氨挥发减少20%~40%、径流氮素损失减少15%~25%;同时作物产量增加4%~10%。


水稻成熟后挖取土壤剖面观察土壤结构与土壤-植物健康对比

100.jpg

左,对照;右,炭改良。生物质炭改良的稻田耕层较厚,土壤松软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水稻炭基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增效减排技术于2013年开始试验研究,2017年开始示范推广。目前,已在太湖农区传统水稻种植区域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13~2018年,在示范推广中对35个田块进行15次测产,与农户实际比较:(1)化肥氮施用量减少15%~30%、产量增加4%~10%,氮肥利用率提高3%~8%(绝对值);(2)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4%~8%,土壤全氮提升5%~15%;而径流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降低15%~25%,氨挥发损失减少20%~40%;(3)施肥成本减少15~30元/亩,产值增加50~90元/亩、净收益增加65~120元/亩。


(四)技术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成果“农业废弃物炭化工艺创新及产品在农田活性氮减排中的应用”获得了江苏省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23年)以及“农林废弃物炭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2020年)。相关技术还支撑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9年)和三等奖(2021年)各一项。


三、技术要点


(一)炭基有机肥的堆置


生物炭应使用清洁的生物质原料通过限氧热解制成,制备温度350~550℃为宜,碳化时间不低于1小时。生物炭作为堆肥辅料的添加量在5%~20%为宜。将生物质炭、畜禽粪便和(或)植物残体等有机固体物充分混匀后集中堆放,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发酵,定期通风或翻堆;发酵过程中持续5天以上高温(50℃以上),好氧发酵周期不应低于21天(夏季)、24天(春秋季)和28天(冬季),以使有机物得到充分腐熟,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炭基有机肥料(符合NY/T3618-2020行业标准)。


101.jpg炭基有机肥的量产与包装

(二)炭基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


炭基有机肥施加量为200~1000 kg/亩为宜,作为基肥在水稻插秧整地时将肥料混入耕层土壤。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的中高肥力土壤下,化肥氮用量比常规推荐量减少20%~30%;在低肥力土壤下,化肥氮施用量建议比常规推荐量降低15%左右。磷肥一般不再额外施用。氮推荐量基于土壤氮素平衡的氮素归还指数法推荐氮肥用量。氮肥施用采用“一基一追”模式,中高肥力土壤基肥氮占比70%,低肥力土壤基肥氮占比60%,优选缓控释尿素,也可采用尿素或氮钾复合肥,采用插秧侧深施肥机械进行肥料深施;剩余的无机肥料氮作为拔节孕穗肥在搁田复水后进行追施,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机械追肥。


103.jpg

炭基有机肥的施用

(三)配套技术


1、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


深埋秸秆、精细整地。秸秆翻耕还田,灌水泡田后旋耕整地作业,要求秸秆埋深8 cm以上、田面耕整深浅一致、田块内高低落差小于3 cm、田面水深控制在1~3 cm。插秧前自然淀浆,达到淀浆不板结、插秧不陷机,以指可划沟、松开缓缓合拢为宜。采用插秧侧深施肥机械进行插秧与肥料深施同步,一般肥料施用秧苗侧面3~5 cm,深度3~5 cm。


2、生物质限氧碳化技术


生物炭的生产可选择固定床、移动床等连续性半封闭式热裂解设备。热裂解设备及操作人员,能满足连续生产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包括:原料选择、原料预处理、热裂解条件优化、热裂解过程控制、生物炭卸出和包装。生物炭常用原料包括农作物秸秆、菌渣、绿废等,原料自然含水率应低于30%。如含水率较高,则应通过自然干燥或人工干燥处理使其达标。对于高含水率的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水热炭化的方式进行热转化。


四、适宜区域


适用于我省主要水稻种植区,尤其是中低肥力水稻土和具有一定原生和次生障碍的水稻土壤(如盐碱土、酸化土壤、贫瘠土等),具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和污染修复能力。


五、注意事项


炭基有机肥中的生物炭比例过高,可能导致水稻暂时性脱肥;且生物炭自身碱性特征可能诱导更多N素以氨气形式损失。因此应该控制生物炭在炭基有机肥中的比例在5%~20%为宜。同时,炭基有机肥配施化肥的减量水平应结合土壤本底肥力情况,因地制宜优化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