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土壤,种不好庄稼!
土壤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和体系。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来描述和研究土壤。同时,土壤的性质和特点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了解土壤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土壤管理、农业生产、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按土壤质地分
砂质土: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按土壤发生类型分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包括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部分土壤类型的介绍如下:
红壤系列:分布于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如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风化度很高;燥红土分布于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赤红壤是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过渡性土壤;红壤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黄壤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
棕壤系列: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如黄棕壤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棕壤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暗棕壤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漂灰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
褐土系列:包括褐土、黑垆土和灰褐土等。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褐土分布于中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腐殖质层以下具褐色粘化层;黑垆土首先形成于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后经长期耕种熟化,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和陇东一带的黄土地区;灰褐土是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因石灰淋溶程度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两个亚类。
黑土系列:是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区的地带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等,以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特点。例如灰黑土处在较湿润地区,以大兴安岭西坡最为集中;黑土土壤水分状况较充沛,相对湿润,植被为草原化草甸;黑钙土的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颜色以黑色为主。
土壤肥沃度的评价标准
土壤养分含量
大量元素:氮(N)、磷(P)、钾(K)的含量是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全氮含量在 0.1% - 2%之间,有效磷含量在10 - 40mg/kg 之间,速效钾含量在100 - 200mg/kg 之间可视为养分状况较好。
中量元素:钙(Ca)、镁(Mg)、硫(S)等元素的含量也是评价土壤肥沃度的指标之一。
微量元素: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对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壤肥力特性不同。一般壤土的肥力状况较好,因为它兼具砂质土的通气透水性和黏质土的保水保肥性。
土壤结构:具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壤,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都较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
土壤孔隙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适宜,能为植物根系提供良好的通气和水分条件。
土壤化学性质
pH 值:大多数作物适宜在 pH 值6.0 - 7.5 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中生长。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会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阳离子交换量(CEC):反映土壤保持和供应养分离子的能力,CEC值高的土壤保肥能力强。
土壤生物活性
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特别是有益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对土壤养分转化、有机物分解和植物养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酶活性:如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性,可反映土壤中相应的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和土壤的肥力状况。
土壤水分特性
田间持水量:反映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田间持水量高的土壤,在干旱条件下能为植物提供较持久的水分供应。
土壤耕性
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这些性质适宜,便于土壤耕作、播种和管理。
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砂土
砂土的颗粒较大,孔隙度较高,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然而,由于砂土颗粒间的孔隙较大,保水保肥能力相对较差。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通常较低,养分含量也相对较少,因此总体土壤肥力相对较低。
粘土
黏土颗粒非常细小,孔隙度较小且多为小孔隙。黏土的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是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容易导致土壤积水和通气不良。虽然黏土的养分吸附能力强,但是养分的释放速度较慢,对于植物的有效供应有限。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管理得当的情况下,黏土的肥力可以达到中等或较高水平;但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出现土壤板结、通气不良等问题,影响肥力发挥。
壤土
壤土的颗粒大小适中,孔隙比例协调,兼具了砂土的良好通气透水性和黏土的保水保肥性。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且养分的释放和供应较为均衡,是肥力较高、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红壤
红壤一般呈酸性,质地黏重,铁铝含量较高。由于淋溶作用强烈,盐基饱和度低,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尤其是磷、钾等元素较为缺乏,土壤肥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过,通过合理的施肥和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高其肥力。
黑土
黑土中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壤结构良好,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性和透水性也比较适中,是肥力很高的土壤类型,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棕壤
棕壤的自然肥力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养分含量较为丰富,保肥性能和通气透水性能都较好,土壤肥力处于较高水平。
总之,不同的土壤类型因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导致土壤肥力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改良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例如,在砂土上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在黏土上通过合理耕作和施用有机物料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针对红壤酸性强、养分缺乏的问题,施用石灰调节酸度,增施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