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锈形成的机理与预防技术
果锈是指果面上浮生的一层黄褐色或赤褐色的木栓次生组织。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梗锈、胴锈和顶锈(亦称萼锈)。
由上可知,发锈的多少与4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雨量、温度有关。据10年统计,平均发锈率为54.34%,雨量多的1982年和1977年,发锈率分别为78.5% 和73.6%,雨水少的1978年,发锈率仅为7.2%。又5月份温度变化大的1982年,发锈率高,温度变化小的1978年和1976年,发锈率低。所以,果锈在冷空气南下降温下雨时容易发生。例如,1977年和1979年,在5月8日至18日,气温下降到6~7.8℃,雨量分别为49.6mm和22.7mm,旬发锈率为21.4%和14.3%。1978年同期无雨,温度平稳,发锈率为0。
Faust (1979)认为,金冠苹果果锈的发生主要与其果皮外的蜡质层结构、空气湿度和果实早期生长阶段的状况有关。他指出,金冠苹果蜡质层全面展着于果实表面,本身没有一定的结构,随果实生长而蜡质不增加,致蜡质层产生裂缝,这样就有一部分新细胞暴露于空间,水分通过裂隙进入细胞,使膨压增加,细胞破裂。然后在破裂处产生愈伤组织,颜色呈锈褐色。而原有蜡质层覆盖的部分则生长光滑正常。元帅系品种的果实蜡质呈结晶片状,直立排列,随果实生长结晶片也不断增加,所以表面始终有蜡质覆盖,防止了细胞吸水、破裂及变色,就不会出现果锈的问题。
在气候方面,Creasy(1980)经8年研究,表明金冠苹果的果锈同气候参数显著相关(r=0.899米**)。高温多湿果锈严重,所以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特别是温暖的地区果锈严重,而气候干燥的地区没有果锈或果锈较轻。果锈严重程度主要与花后16~20天内的净降雨量及空气相对湿度有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