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蚜年发生代数多,危害大,其发生规律如何?怎么可以有效防治?
桃蚜(Myzus persica Sulzer),又名蜜虫、桃赤蚜、烟蚜、菜蚜等,属同翅目蚜科,我国各桃产区均有发生。桃蚜食性杂,寄主范围广,危害桃、杏、李等果树,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烟草、花卉等,寄主植物多达400余种。
桃蚜导致桃树叶片卷曲、植株萎蔫,光合作用降低,树势衰弱,影响桃树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果农经济效益造成损失。本文总结了桃蚜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1、危害特点
桃树缩叶病也会导致桃树叶片凹凸不平,叶缘向内卷曲,反向成为凹腔,叶肉膨胀、增厚、变脆,与蚜虫引起的桃树卷叶极为类似。两者主要区别是桃蚜引起的卷叶多呈叶缘纵向卷曲,卷叶内可观察到群集潜伏的蚜虫成虫、若虫或蚜虫活动痕迹,而桃缩叶病多变现在叶片局部或整个叶片肿大扭曲,叶色失绿发红。
2、形态特征
成虫:有两种类型:有翅和无翅。
3、发生规律
10月中上旬,有翅蚜陆续从夏季寄主向越冬寄主迁回,出现性蚜,交配产卵,以冬卵越冬。
桃蚜的发生与温度、降水等气候关系极为密切。春末夏初及秋季是桃蚜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时期。早春温度偏高而降水偏少的年份,蚜虫大规模发生的概率大,而高温(超过28℃)、高湿(相对湿度超过80%)的环境条件会抑制桃蚜繁殖。
4、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降低桃蚜危害最基本的方法是选用抗蚜桃优良品种。
加强桃园田间管理,结合夏季、冬季整形修剪,剪除已遭蚜虫危害的病枝、病叶等;保持果园清洁,及时清除桃园枯枝、落叶,带离果园,降低果园桃蚜基数。
易为桃蚜提供夏季繁衍场所的寄主作物,如白菜、萝卜等,尽量不要在桃园套种或附近种植。
鉴于蚜虫的趋嫩性,降低桃树生长后期的氮肥用量,避免秋梢过度生长,减少迁回桃蚜的虫口基数。
生物防治
桃蚜天敌,如蚜茧蜂、蚜蜂、瓢虫等,可明显抑制桃蚜种群数量,降低蚜虫的危害程度。田间管理中减量保护和利用优势天敌,喷洒农药时尽量选用蚜虫专用、低毒高效、绿色环保型杀虫剂,避免在天敌数量多或繁殖期期喷施。苦参碱、印楝素、烟碱等植物源杀虫剂对桃蚜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再桃蚜发生初期喷施。
物理防治
鉴于蚜虫趋黄性,可在5月中上旬桃园产生有翅蚜以及10月有翅蚜迁回桃园时,在桃树树梢处悬挂黄色黏虫板诱杀。悬挂密度每亩20-30张,规格15-25×20-30cm。
食蚜蝇、瓢虫等桃蚜天敌的成虫也有很强的趋黄性,要加倍注意。也可利用酒:水:糖:醋比例为1:2:3:4的糖醋液于傍晚时诱杀桃蚜。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是当前控制桃蚜危害的最为便捷有效的技术措施。但由于桃蚜耐药潜力大,当连续多次施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型杀虫剂后,残存虫体的耐药性增强,这一类型的药剂的杀虫效果会迅速下降。据研究测定,部分地区桃蚜已对抗蚜威、毒死蜱等药剂产生中高等抗药性。为提高化学防治的效果,有效控制桃蚜的发生,除注意化学药剂的轮换交替施用外,选择有效的杀虫剂种类和确定喷施时期也极为关键。
桃蚜化学防治有4个关键时期:果树休眠期、花芽萌动期、谢花后以及秋季有翅蚜迁回期。
秋季桃树落叶修剪后休眠期喷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降低果园虫卵基数;
当年桃蚜爆发、危害严重的果园,可在翌年早春桃芽鳞片松动前,在喷一次2-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机油乳剂、或氰戊菊酯乳油等,消灭越冬虫卵。
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桃蚜越冬卵孵化关键期,桃花芽萌动露红但未开,而桃蚜卵基本孵化,此时幼虫抗药性差、桃叶尚未卷缩,此时喷药防治效果高,有效避免蚜虫大量繁殖。谢花后,蚜虫大量繁殖但尚未迁飞扩散,桃树新叶伸展期,对药剂吸收能力强,此时用药可把有翅蚜在大量繁殖或迁飞前消灭。
10月秋季蚜虫迁回桃园未产卵前也是防治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用药可大量灭杀迁回的有翅蚜,降低越冬虫卵的基数。
常用药剂: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抗蚜威等。针对桃园中已产生抗药性较强的桃蚜,应停止使用抗性药剂及同类药剂,更新杀虫剂类型,可选用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环氧虫啶、吡蚜酮等新型杀虫剂。用药时可加入适量渗透助剂,如有机硅、餐洗剂等,增加药液的附着性和渗透力,提高灭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