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转基因产业化
我国农业发展至今,大宗粮食的产量已经出现十几年上涨,大家早就摆脱了食不果腹的情况,开始追求吃得健康,吃得美味。
近期我国正式开启了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产业化试点,而这也预示着,转基因作物的果实,将很快流入市场,步入人们的视野。
其实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与否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各方也发表了不同的态度,有人支持,认为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而有人反对,觉得人为开发的转基因作物,其安全系数尚不明朗,还是应该继续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首次完成了对植物(烟草)的遗传改造。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到现在,全球已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并有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种类从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累计种植400多亿亩。在已批准商业种植的主要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已接近饱和。全球范围内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比例,棉花79%,大豆74%,玉米31%,油菜27%。
据相关专家表示,转基因大豆和玉米,能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分别降低除草成本50%和大幅减少防虫成本。从这一点来看,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确实能够减少农药残留,对于直接饮食或者是间接的肉食,其健康程度确实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与此同时,疫情等因素,已经给全球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因为据联合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面临饥饿人口,比19年增加了约1.2亿,2021年全球仍然有约7.1亿人面临饥饿。在这种情况下,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分别增产约8%和12%的优势,确实能在接下来的时间,保证粮食产量在“安全线”内。
总的来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产业化试点的正式到来,确实能在减少农药残留和保障充足的粮食产量方面,起到一定的益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本身就是一个玉米和大豆进口大国,而我国的养殖业发展,又离不开玉米和大豆的支持,所以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对接下来养殖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益处。
当前我国的转基因产业化还有不少制约因素,特别是部分社会公众对此存在误解。对于转基因的争议,大多聚焦于相关食品的安全性方面,比如“欧美人不吃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抗虫作物虫子吃了会死,人吃了不会有事?”“转基因食品能不能长期吃,会不会影响后代”“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不育”“转基因食品会致癌”等流言长期在互联网上流行。
科学的问题需要科学的解释和证据。转基因产品从研发到应用上市,需要经过食用的毒性、致敏性,以及对基因漂移、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生态影响的安全性评价,确保通过安全评价、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生物,除了增加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例如抗虫、抗旱等,并不会增加致敏物和毒素等额外风险。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没有发生过一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从国际上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充分研究后得出结论,目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根据500多个独立科学团体历时25年开展的130多个科研项目,欧盟委员会2010年发表报告得出结论,“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更有风险”。
以美国为例,它既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生产的50%左右的转基因大豆和80%左右的转基因玉米都在美国国内消费使用。据美国杂货商协会统计,美国市场上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比如2019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200万吨,占欧盟大豆总消费量的70%以上,欧盟每年还进口约25万吨的转基因大豆油以弥补市场缺口。
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目前大量依赖进口。由于受到人口增长、资源约束、气候变化等因素限制,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大豆、玉米等产品总量缺口还会扩大。相关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减少对于农药等的使用,保障我国粮食、生态安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转基因技术作为全球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我们必须抢占的科技制高点。相关部门在加大支持转基因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培育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引导社会舆论,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