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低效种植,路在何方?海南这场高规格会议吸引全国500余位大咖共破难题
今年最受瞩目的作物,应该非槟榔莫属!
价格高、收益高、投入高,种植规模超400万亩,农资投入品市场超百亿元。
然而在这烈火烹油的繁荣背后,危机已然显现:槟榔产业外强内散,种植低效、两极分化,六成槟榔林遭受黄化病威胁,国外低成本槟榔虎视眈眈,政策红线步步紧逼……
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的槟榔产业,该如何“如何破局低效种植,引领绿色转型”?
9月9日,由农资与市场传媒主办的2025海南热带作物(槟榔)产业发展大会在海南三亚丽禾温德姆酒店召开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我国热带农业发展的核心产区。
在众多热带经济作物中,槟榔不仅是海南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百万农民生计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产业存在哪些机会和机遇?
李波:科技赋能槟榔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植物保护总站站长 李波
近年来,在科研院所、企业及广大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海南槟榔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然而,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植保人、农资人和新农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自觉地提升推动绿色发展能力,促进种植业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屏障;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全省农户种植水平,提高农户收入。
槟榔关乎农民的钱袋子,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各方协同发力。希望大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理念、创新思维,从专家提供的先进的实践案例以及会议分享的综合解决方案中受到启发,得以借鉴。
陈生斗:汇聚力量,共创未来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 陈生斗
当前,槟榔种植环节受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生态种植等技术难题制约,加工环节存在产品创新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均影响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陈生斗会长指出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
第一,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新品种选育、专用新型肥料推广与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槟榔标准园,推广生态种植新技术以提产提质;加强产品研发,推出市场需求新品,提升附加值。
第二,强化市场开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信息共享与行业协作,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强化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强风险防控,提高种植者收益,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还应加强科普宣传,倡导科学、适度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槟榔产品,避免过量或不合理食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冯卫东:增长的逻辑,让营销成为多余
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 冯卫东
营销维度正发生变革。曾被重视的营销如今提及渐少,甚至成“贬义词”。
传统营销4P理论权重下降,未来或仅“产品”或“产品+品牌”关键。当下行业实践也印证此趋势,直播平台不谈传统营销,“下地”成高频词,行业聚焦槟榔种植难点,回归产品本质。
企业和渠道商需做好选品,避开同质化,之后在应用端深耕,将精力投于产品验证,推广对象转向农户。
种植端,科学种植理念普及。但土壤改良需时间与有机肥,散户多用复合肥却难达增产效果。不过,更多种植大户渐趋理性,回归农业本质。
如今,种植户与优质农资企业共识渐成,更重产品价值与实际效益。海南槟榔产业热度正高,从业者需坚守初心,做好种植、护好生态、创好品牌,共促产业突破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农业注入活力。
海南槟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末海南槟榔种植面积约276万亩;但据行业人士估算,实际种植面积已达450万亩。
然而,目前槟榔产业外强内散,种植、管理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如何科学种植与高效管理?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李涛:海南槟榔种植变化
及植保防治难点与对策
海南省植物保护总站高级农艺师 李涛
近几年,海南槟榔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管理方式的不断转变、种植区域的不断变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海南槟榔病虫害现状与难点主要有:黄化病防控是世界性难题;防治药械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部分槟榔园管理依然粗放;土壤退化加重病虫害发生;没有国家登记的农药品种。
针对于此,应对策略与解决措施有以下几点。
强化槟榔黄化病科学治理:健康种苗、砍除无用株,阻截传毒媒介,科学肥水及杂草管理;
加强土壤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推行园地覆盖;
强化精准施药:推广高效精准药械、提倡轮换与交替用药;
加快小宗作物农药登记:省植物保护总站正积极与部药检所对接,了解小宗作物农药登记政策和程序,联合企业加快申报。
杨福孙:槟榔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控技术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
海南槟榔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 杨福孙
当前海南槟榔种植面临种源种苗差、黄化病蔓延、产量低且不稳三大核心问题。对此,首要的是优质种苗选择与培育,确保母树无病、种苗健壮,兼顾果型、品质与高产特性。
保花保果是提产关键。槟榔平均亩产低且波动大,需从多方面入手:通过4—9月施配方肥、抓好越冬肥,增加前一年叶片数量以提高花序数;调控水肥、应对高低温,保证树体养分均衡以提升花质;降湿增通风、控温、补充中微量元素,提高授粉成功率与坐果率。
水肥管理分树龄。幼龄树9—12月施越冬肥(有机肥+平衡复合肥)并喷叶面肥,2—6月施促叶长根肥(偏氮复合肥);挂果期9—12月施入冬肥(有机肥为主+高钾复合肥+中微量元素肥),2—6月施花前及花期肥(磷钾为主),6—9月施膨果肥(氮钾平衡肥),且注重叶面肥搭配。
病虫害防控也不容忽视。槟榔面临多种病害、虫害及非生物胁迫,用药需注意两次后轮换药剂或防治方法。
林荣姣: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格局与市场潜力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槟榔分会
槟榔种植高级顾问 林荣姣博士
虽然槟榔致癌受质疑,但权威研究指出相关结论不全面,印度也启动研究评估槟榔健康影响。政策层面,国家支持海南槟榔加工转化、立法及技术攻关。
不过,产业存在突出问题。身份上,不作为食品管理后监管失据,准入门槛低、执法缺依据,假冒伪劣产品多。科研方面,年科研资金不足0.5亿元,占产业增加值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加工工艺问题待解。成本上,原料价格高企,绝大多数企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使用非法进口原料,要么寻求海外发展。
未来,建议加快海南槟榔立法,明确监管依据;推进基础研究,破解加工等难题;建设百万亩标准化复合种植园,提升亩产、应对黄化,实现农民增收;全产业链整合资源,力争还槟榔科学定位,打造万亿产业。
李培征:新建槟榔园的科学规划
与高产营养方案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副教授 李培征
李培征教授围绕新建槟榔园的科学规划与高产营养方案展开专业分享,为槟榔种植提供关键指导。
在槟榔园建设方面,需严格把控基本条件,适宜在海拔500米以下、年均温23℃以上、最冷月高温≥16℃、极端低温≥5℃,且土壤pH处于5.5—7.5、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区域种植。
橡胶地改种槟榔时,要重点应对土壤酸化板结、草甘膦残留量大、土壤营养失衡等问题。注意株行距规划。
苗期管理需改良偏酸土壤,施足有机肥;关注钙吸收难题,并补足有机质;病虫害防治以常规药剂为主,注重营养与植保联动,依土壤状况合理使用叶面肥。
针对槟榔种植常见的黄化病、畸形果、根腐病等问题,提出核心策略。避免过度依赖水肥,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影响单产。追施高质量有机肥,缓解水肥一体化对浅层土壤的破坏;采用螯合态中微量元素,避免磷与金属元素拮抗;通过叶片补充中微量元素和含氨基酸水溶肥,促进钙吸收、弥补光合作用不足;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助力槟榔增产。
刘联:千亩以上新建大型槟榔基地
如何避坑实现高收益
乐东槟榔协会秘书长 刘联
千亩以上新建大型槟榔基地需坚守四大思维,方能避坑实现高收益。
1.底线思维是根基。要严守法律底线,杜绝砍伐林木、占用基本农田;理清投资逻辑,强化风险意识,避免盲目投入。
2.科学思维是核心。项目选址需严谨,优质种苗是基础,推进专业化、自动化等现代化管理,做好土壤管理与投入品选择,为高产优质筑牢基础。
3.系统思维要贯穿全程。需平衡果树营养与生殖生长,把控 “促” 与 “控”、树冠与根系等多对关系;注重有机无机、碳氮、微生物、酸碱平衡,构建生态植保体系,以生态调控为主,精准干预为辅,维护农业生态稳定。
4.产业思维助长远发展。要关注价格平衡机制,提升社会贡献率,重视科研创新,通过联农带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当下,基地经营者需更新理念,整合资源,响应减害增益号召,推动槟榔产业高质量发展。
晁振宇:槟榔反季节诱导开花技术解析
槟榔叔记、槟榔实战专家 晁振宇
晁振宇针对“如何提高槟榔的坐果率?”“反季节开花的槟榔如何提升产量和品质?”给出了自己研究多年的经验。
植物开花由306 个基因构建的复杂网络及五大途径调控,研究发现槟榔开花为反赤霉素途径(SPL)+ 自主营养途径(C/N),抑制赤霉素(GA3)、提升碳氮比可诱导其提前开花并增花量。
需注意,槟榔开第五把花后,第六、七把花芽舌易因果实分泌大量GA3 枯死,反季节开花核心是抢救这两把花。
花期管理需精准供肥,全年氮磷钾配比10:2:13,需充足氯及锌、钼、镁等元素(缺氯易低坐果率);保花保果可喷施“控德”打内源 GA3、“飞花令+秀亮+固特立”促花,中秋前 15天施10公斤/株“12菌”生物有机肥,10月底铺防草布/保温膜,且定期喷老红糖水与腐植酸提碳氮比至花苞形成,保障反季节开花效果。
400多万亩槟榔,产出、收益却冰火两重天。有亩产2000斤的,也有亩产500斤的。如何破局低效种植,助力产业升级?从事一线技术方案集成的厂商最有发言权。
浩辰生物、思索国际、云图控股、新洋丰、田本农化、得福农业等企业都在用技术方案助力农户提升槟榔的品质、产量,并给出可复制的样本。
孙良国:植物提取物等新质资源,
入局农资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诸城市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渠道事业部总经理 孙良国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定向提取某一种或多种成分的物质。
浩辰生物母公司浩天药业优势产品:甜菊糖提取物、肌醇维生素B8、黄芪苷,三个产品占全球65%—70%市场份额。
对于浩辰而言,资源顶部、技术沉淀、产业链布局是核心优势。
植物营养产品的功能与应用
肌醇-VitiminB8:肌醇有促生长、抗盐、磷活化、抗低温等逆境作用,以及缓解药害、延缓叶片衰老等功能。
植物源磷酸二氢钾:含肌醇•维生素B8等有机成分,具有促生、抗盐、抗逆等功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肌醇磷钾肥:肌醇·磷钾母液、肌醇·磷钾肥(膨化粉)、21维它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作维它(大量元素水溶肥料)等。
乳糖肽液体原料:具有促生、抗盐功能,如农维素(有机水溶肥料)。
纳米小分子蛋白肥:抗盐、生根、促生。
甜菊糖苷浓缩液(液体原料):在膨果靓果、优化转色、改善口感、增糖提香、改善风味上作用明显。
贺凯:思索国际海藻生物刺激素
研究进展及在槟榔上的应用价值
澳大利亚思索国际有限公司
中国市场销售总监 贺凯
如今,世界海藻生物制品年产量达4500万吨,农业应用广泛。海藻生物制品正从辅助产品转向农业绿色转型核心驱动力,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85亿美元。
全球海藻生物制品品类丰富,食品与添加剂占比超70%,中国、韩日为主要生产国;肥料与饲料、生物能源、医药与化妆品也各有发展,在不同区域呈现差异化增长态势。
思索国际作为1974年成立的行业先驱,拥有50年海藻提取物研究与工艺改进、田间应用经验。是澳大利亚第一大有机植物营养公司,品牌获多国有机认证。
其明星产品Seasol Commercial,由泡叶藻、公牛藻、海茸混合提取,能改善植物根系结构、提升抗逆性与产量品质,通过触发多种植物反应系统促进生长,还可激活系统获得抗性机制,助力植物抵御胁迫、快速恢复。
Seasol Commercial为槟榔种植应对生长难题、实现优质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海藻生物刺激素在热带作物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黄华军:增效特肥·为(槟榔)高收益而来
云图控股特肥营销公司副总经理 黄华军
当前槟榔产业正从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品质化转型,品质提升成为核心目标。
云图控股旨在帮助种植者实现更高品质的槟榔条果。
基于“减肥增效”理念,云图控股提出以“生物刺激+营养强化”为核心的特肥方案,通过刺激作物生理机能、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养分吸收效率,实现科学用肥与高效种植。
1.生物刺激技术
云图控股已建立完善的生物刺激功能体系。截至2025年,已在海南建成120多个高标准示范园,通过实地效果验证,为种植户显著增收。
2.营养强化技术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宽分布聚合磷技术(吸收效能提升10%以上),实现高效施肥。
施朴乐全水溶增效特肥于2019年进入海南市场,针对当地雨水条件推出4大系列产品,成为品质经济型用肥首选。联合海南中农20余人团队长期驻点,打造适配本地作物的解决方案。
云图控股以技术驱动为核心,通过增效特肥方案助力槟榔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种植户实现可持续高收益。未来将通过产能扩张与产业链优化,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力。
康婷婷:胁迫促生根,槟榔更美力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南特区农化首席 康婷婷
植物营养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与利用,以及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能量交换的交叉学科,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植物营养吸收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养分种类与形态、微生物、基因表达等。
针对当前海南槟榔种植面临多重营养问题,新洋丰推出专属营养方案,核心是“胁迫促生根”技术,搭配“洋丰豆®+美力”产品组合,推动槟榔从“被动适土”转向“主动塑土”。
方案依托:胁迫促根专利,通过根细胞微孔阻塞技术激发生根潜能;大豆60肽技术(专利审批中),恢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复合生物刺激素(含500—1000ppm聚谷氨酸、4%—20%黄腐酸等);营养元素,钙4%、镁1%、锌0.02%、硼0.02%、硝态氮6%;调理酸化土壤。
具体施用方式:挂果树底肥埋施“菌多2—3斤+美多4—6斤+美力1斤”,水肥按“力多4斤+美力16斤/亩”每20天一次;小苗底肥为“菌多1斤+美多2斤+美力0.3斤”,水肥按“力多2.5斤+美力7.5斤/亩”每30天一次;开花初果期亩施水肥力多4斤防旺长。
童雷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南亚
热带作物的典型非生物胁迫及应对策略
西安田本农用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执行总监 童雷霆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打破了东南亚热带作物生长“适宜阈值”,引发台风、温度波动、涝害等非生物胁迫,导致作物产量与品质下降。
针对此问题,田本农化(TBIO)构建了从材料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完整应对体系。
在功能性肥料研发中,TBIO功能性肥料研发系统-COINTECH围绕广泛逆境下的种植目标,打造作物功能性营养管理体系。通过有机无机结合,实现逆境下作物品质与体系双保障;借助功能性营养激活作物生理响应机制,通过生长点调控优化作物生长形态,还能调配养分,提升作物对营养的吸收与分配效率,增强抗逆能力。
TBIO推出多款热作系列产品,如安可丽、吸富100、植道、小田同学、田宝、植优力、植优能、索丰盈等,覆盖作物不同生长需求。
目前,TBIO相关产品已在东南亚、海南等热作主产区的田间应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非生物胁迫、保障热作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林道福:槟榔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集成与推广路径
海南得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道福
槟榔种植常受多种病虫害威胁。
病害方面,炭疽病贯穿生长全期,病斑从水渍状渐变为褐色,后期致花序、果实坏死;叶斑病发病率高达80%—95%,严重时致植株死亡;细菌性条斑病可侵害各器官,靠种苗、雨水传播,台风后易爆发;芽腐烂芯病多由昆虫危害后病菌感染引发,根腐病则致根部坏死、植株萎蔫。
虫害中,椰心叶甲为毁灭性害虫,专攻幼嫩心叶;红脉穗螟钻食花穗与果实,造成花苞枯萎、落果;蛞蝓和蜗牛昼伏夜出,啃食花苞、嫩果并滋生病害;介壳虫以若虫和雌虫吸食汁液,影响叶片与果实商品性,若虫孵化盛期为最佳防治期。
针对这些问题,得福农业已有多种解决方案,如槟榔根部方案(病害处理+改良土壤+生根+营养),槟榔保果方案(调节+营养),槟榔全面解决方案(杀虫+杀菌+保果),槟榔绿叶解决方案(杀菌+美叶+保果),槟榔蛞蝓、蜗牛解决方案(喷施+撒施),槟榔蚧壳虫解决方案等。
得福农业围绕槟榔技术推广,构建“线下示范+现场互动+线上传播”的三维联动模式,以精准、直观的方式将技术落地到种植端,助力槟榔种植户掌握关键技术。
槟榔产业的发展,除了适配的技术方案,还需要由新媒体的加持,去影响更多的人。厂商需要业绩增长,除了本身的渠道之外,还需要借助新媒体的赋能。
对于槟榔从业者而言,做好槟榔这个主业,继续储备另一个作物作为第二发展曲线,同样重要。所以,研判作物的态势,找到未来的趋势作物,也比较迫切。
姚玲旭:农资渠道商如何借势新媒体
赋能终端渠道业绩增长
快手三农百万粉丝头部主播
海南康吉丰农业科技总经理姚玲旭
农资经销商可借新媒体打造精准流量,核心是践行“为客户做客户的事”理念,像胖东来般“永远比客户多想一步”,并追求“做唯一”而非“争第一”。
打造个人IP益处良多,能整合优质厂商资源、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等。
流量运营需关注六大核心体系:
1.认识流量要明确精准流量定义、账号运营方法与流量分辨标准;
2.账号搭建需做好头像、简介等基础准备,规划更新频率与时间;
3.好内容让你客资不断(可运用技术、产品类黄金公式,如技术——开头+原因+解决办法+结尾,产品——开头+位置+产品功能+效果;好奇类、痛点类黄金开头,也能借助AI工具写文案);
4.要主攻垂直流量,让你获客能力更强(如何做好垂直流量?做粉丝感兴趣的事,做有价值内容的事;不做自我感动的事,不做增长无关的事);
5.视频号注册有规则,可借速起模式与功能打通私域公域,精准锁定用户;
6.结尾可设关注、提问、引评类钩子,提升互动与留存。
鲍骏文:以凤梨为引领,
打造热带高效农业品牌化新路径
海南热带果品数字化产业发展协会会长 鲍骏文
除了槟榔,还有哪些作物可能出圈?
鲍骏文认为,应该是凤梨。
海南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国内唯一可全年供应凤梨的产区,其产品糖分充足、品质优异,抗风性强,在国内外市场具备显著优势。尤其海南凤梨主产期恰逢水果市场空档,叠加“旺来”吉祥寓意,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海南凤梨产业仍面临种植技术参差、采后管理薄弱、品牌建设滞后等挑战,导致损耗高、标准乱、价格波动大,制约了产业效益提升。
“凤梨哥”品牌通过“种植联盟+超级工厂+全渠道营销”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破局思路。
企业联合优质种植团队,推动源头标准化;建设高效分选线,实现糖度、黑心等内部品质无损检测与分级;覆盖批发、商超、电商等多维渠道,年销售额持续增长,2024年突破1亿元。
未来,将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以凤梨为标杆,推动更多热带水果实现“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订单化销售”,构建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高效农业闭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热带农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