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武远:技术为锚点,寻找低端产能过剩下的“稳”增长策略
在肥料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行业正加速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型。企业都在优化产业布局,增强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企业若想在新一轮洗牌中站稳脚跟,需以“增效降本” 为核心抓手,通过技术标准化落地、服务精准化渗透及上游资源整合,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市场信心不足,但总量刚需仍在。从需求来看,用户是在变化的。种植户对种地信心增强,追求高性价比和产量提升,倒逼产品发生变化。稳定性肥料是有前景的。”上海碧晶总经理喻武远表示。
对于上海碧晶这类技术型企业而言,其核心机会在于将CP、DMPP 等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转化为行业通用基础配置,以此跳出低端市场的厮杀,在技术赋能中开拓增长空间。
市场现状:刚需仍在,需求升级
尽管当前市场信心不足,但肥料作为农业刚需,总量并未显著下滑。
“老百姓不种地能干什么?”喻武远指出,经济环境变化反而促使部分农民回归土地,尤其是大田作物种植户对增产的诉求愈发强烈。
喻武远表示,他在东北调研了一段时间,和一些规模化种植主体(如合作社、托管服务商)研讨,倒是发现了一些关键趋势:
1.托管组织倒逼产品、技术升级
随着规模化种植主体直接将增产目标纳入合作前提,提出作物全生长周期的精准效果要求,倒逼肥料企业从“一次性施肥”转向“分阶段精准方案”,叶面肥等配套技术需求增长。
2.高性价比成核心诉求
用户既要明确的增产效果,又对成本高度敏感,“效果与成本双导向”诉求正倒逼企业加速优化产品结构,譬如,上海碧晶准备通过“底肥+追肥”的科学组合模式实现降本增效,用大户的增产案例传递“技术赋能增产增收”的核心逻辑。
3.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机遇
随着东北、内蒙古等主要种植区滴灌技术的加速普及,肥料产品形态正从传统颗粒肥向水溶肥、液体肥加速转型。与此同时,滴灌施肥、叶面追肥等适配规模化种植的配套技术,市场需求也呈现持续攀升态势。
业务拆分:真正让CP成为肥料CP
企业都在优化产业布局,增强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硝化抑制剂原药消费量1600吨,脲酶抑制剂NBPT原药消费量300吨。并且,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生产正逐步从欧美向我国转移。
据磷复肥协会数据,2024年,新型肥料占比继续增长,其中,稳定性肥料占8%。
2024年我国新型肥料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
头部复合肥企业的新型肥料占比超过了40%。新型肥料已成为化肥企业的主要利润抓手。
“国产肥料技术提升,与进口产品效果差距缩小,品牌和成本成为竞争关键。”喻武远坦言,虽然目前上海碧晶肥料板块仍有不小的增量,但是由于无资源禀赋,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
喻武远表示,“准备同时强化两块业务——上游聚焦增效剂,做核心研发与规模化生产;下游做肥料产品,保留品牌优势优化生产端。”
技术壁垒构筑核心优势
作为国内最早深耕硝化抑制剂(如CP、DMPP)专业研发的企业之一,上海碧晶的化学增效剂在提升氮磷利用率、增强作物促根抗逆性等方面形成综合技术优势,且成本低于市场上大多数生物刺激素产品,性价比优势显著。
行业标准强化技术话语权
上海碧晶联合行业协会主导稳定性肥料团体标准制定,直击市场“概念炒作泛滥、检测标准缺失”的行业痛点,通过标准输出进一步夯实技术壁垒。
产能扩张推动技术普惠
喻武远表示,碧晶在积极推进规模优势摊薄生产成本策略,以争取实现稳定性复合肥和尿素在现有吨使用成本基础上再降低15-20%,推动增效剂从“高端技术选项”转化为肥料行业的“基础标配”。
技术破局:用效果塑造不可替代性
在肥料行业加速洗牌的关键阶段,上海碧晶以技术为核心锚点,去完成从市场“跟随者” 到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关键跃迁。
“未来增效剂会像国外市场一样,成为肥料的‘刚需’。”喻武远强调,上海碧晶不做短期概念炒作,而是通过规模化降本与持续技术迭代,用“效果突围”。
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增效产品,上海碧晶始终看好CP\DMPP的长期技术价值。
喻武远认为,CP\DMPP存在三大不可替代优势:效果稳定、功能集成、政策导向。
效果稳定
CP\DMPP的分子结构明确可控,作用机理清晰,效果可精准量化且批次稳定性极强。
功能集成
既能高效抑制氮肥流失、提升利用率,又可活化土壤中固化的磷钾元素,同时兼具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抗逆抗病能力等多重功效,形成“保肥+促长+抗逆”的协同作用。
政策导向
CP\DMPP与政策需求高度契合。欧洲多国已通过立法强制推广增效肥料。随着我国化肥“控量增效”政策的深入推进,也在为化学增效剂的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技术红利将随政策落地逐步释放。
“上海碧晶的定位始终是技术型公司,用确定性的技术创新应对不确定的市场波动,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喻武远介绍。
喻武远表示,增效剂方面,上海碧晶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坚守化学增效剂核心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化学增效剂与生物技术的跨界协同效应,持续拓宽技术应用场景;肥料产品方面,通过规模化种植大户的实证案例,直观传递“技术赋能增产增收”的核心逻辑,引导市场向价值竞争转型。
上海碧晶的每一步布局都紧扣“创新创造价值”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