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诺、贵州磷化、亚钾国际、中国化学······龙头企业引领磷化工“出海潮”!

作者:农资导报 陈然 2025/10/30 11:45:05
近日,昆明川金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川金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回应,公司对外投资建设川金诺(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今年4月17日晚,川金诺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在埃及建设年产80万吨硫黄制酸、30万吨工业湿法粗磷酸、15万吨52%磷酸、30万吨磷酸一铵、2万吨氟硅酸钠项目,总投资19.34亿元,建设周期预计3年。今年7月,该项目已成功获得云南省商务厅及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企

近日,昆明川金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川金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回应,公司对外投资建设川金诺(埃及)苏伊士磷化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今年417日晚川金诺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在埃及建设年产80万吨硫制酸、30万吨工业湿法粗磷酸、15万吨52%磷酸、30万吨磷酸一铵、2万吨氟硅酸钠项目,总投资19.34亿元,建设周期预计3年。今年7月,该项目已成功获得云南省商务厅及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

川金诺表示,该项目满产后预计可贡献年收入超20亿元,净利润超3亿元,内部收益率22.30%,经济收益良好。该项目对公司的战略意义主要是打造川金诺的海外加工中心,优化公司的成本结构,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事实上,像川金诺这样在海外投资建厂或是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龙头化企不在少数。

贵州磷化集团旗下的瓮福集团、开磷股份是国内磷化工最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2007年,瓮福集团沙特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国磷化工技术由引入向输出的重要转变。2019年,贵州磷化集团又与中国建筑联营体联手拿下埃及大型磷化工项目——阿布塔磷酸厂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达8.48亿美元,有力带动中国磷化工行业及相关中国设备“走出去”,打造中埃产能合作示范工程。

近年来,龙头化企“走出去”的动作更加频繁。就在不久前,1013日,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东华公司与印度拉玛控股公司、埃及磷酸盐公司签订磷肥项目总承包合同。该项目建设内容包含3100/日硫酸装置及1935/DAP(磷酸二铵)装置和配套公用工程,具有转化率高、节能效果好、清洁无污染等特点。该项目是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生动实践,建成后将有效推动当地磷化工产业从“初级原料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型升级。

除了技术和工艺标准的输出以及海外销售渠道的建设,依托海外磷矿资源进行整合,投资建设工厂,乃至构建磷化工产业链条体系的现象也开始频频出现。不只是前文所提到的川金诺,国内钾肥巨头亚钾国际也开始出手在海外布局磷化工开发生产项目。

今年年初,亚钾国际宣布将在埃及打造一座大型磷酸肥料生产工业综合体,总投资预计高达100亿美元。根据计划,该项目分阶段实施,首期投资16亿美元,用于每年勘探和开采200万吨磷酸盐,并将其全部转化为磷酸肥料,100%出口至周边市场。今年7月,埃及矿产资源和矿业管理局(MRMIA)与亚钾国际签署了一份磷矿、磷肥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包括磷矿勘探、富集、加工及拟建设现代磷酸盐肥料厂等内容。

与此同时,亚钾国际还正在与阿尔及利亚探讨磷酸盐开发项目。亚钾国际已向该国投资促进署提交了总额为16亿美元的投资方案,计划利用阿尔及利亚丰富的天然气和磷酸盐资源,在当地生产合成氨、尿素和复合肥。

那么,为何中国化企纷纷加强海外市场布局,在海外投资建厂实现“产能出海”的动作愈加频繁呢?这自然是多重因素驱动下的战略选择,并非偶然。

全球化肥行业呈现资源集中、需求分散的格局,磷矿核心资源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北美等地区。前文频频提到的埃及,就已探明拥有磷矿资源约30亿吨。企业在海外资源产地建厂,可直接获取低成本矿产资源,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同时规避国际资源价格波动风险。这一策略也可以使企业更贴近终端市场,规避潜在的贸易壁垒。

当前,国内化肥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趋于饱和,由增量时代逐步转向存量时代。将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鼓励方向,也是企业应对国内环保成本上升、行业“内卷”的一种策略。

此外,企业在海外建厂可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不只做“中国制造”,而是要成为“全球制造”。通过在海外的全产业链布局,中国化企或将有机会参与国际市场定价,增强在全球行业中的话语权。

正如川金诺所认为的,埃及磷化工项目落地以后,将打破欧美企业长期在全球磷化工领域的技术垄断,标志着中国磷化工技术、管理标准在国际舞台上的进一步突破,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中国化企加速海外布局、推进产能出海,既是全球化资源配置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参与全球产业重构的主动作为。从技术输出到全产业链构建,中国企业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