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甜着色原理1、柑橘果皮的色素构成主要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三种。幼果呈绿色就是因为叶绿素,后期叶绿体变为有色体,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增加而呈橙黄色2、果实成熟时发生的理化性质转变(1)甜味增加:成熟前,淀粉不断转变为可溶性糖,甜味增加。(2)酸味减少:果实里面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在钾、磷、钙的作用下转换成盐、水分和糖,酸味减少而甜味增加。(3)香味产生:果实成熟时会产生
幼果呈绿色就是因为叶绿素,后期叶绿体变为有色体,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增加而呈橙黄色(1)甜味增加:成熟前,淀粉不断转变为可溶性糖,甜味增加。(2)酸味减少:果实里面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在钾、磷、钙的作用下转换成盐、水分和糖,酸味减少而甜味增加。(3)香味产生:果实成熟时会产生一些具香味的挥发性物质,如乙酸丁酯、乙酸乙酯、柠檬醛等。

内因包括:矿质元素、糖份积累和激素;外因包括:光照、温度和水分。氮:氮过多则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不利于叶绿素分解。树体氮多促进枝条生长、合成大量氨基酸、蛋白质,增加有机物质的消耗,减少糖向果内转移,妨碍糖的积累。钾:钾与糖合成运转有关,可提高果实糖份累积,促进转色。钾对氮吸收有拮抗作用。磷:磷素可提高光合效能,,油胞层中高水平的磷直接促进类胡萝卜的生物合成,促进果实成熟,调节激素产生与平衡。
钼:钼能促进植物体内有机含磷的化合物合成,参与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促进果实增甜上色。类胡萝卜素是糖的代谢物,只有当果实内的糖分达到一定浓度时方能着色,所以,糖分累积越多着色越好。(1)阻碍着色的激素:赤霉素GA 、细胞分裂CTK、和生长素(AB),这些激素会延缓果实褪绿。(2)促进着色的激素:乙烯、脱落酸ABA(诱抗素)、萘乙酸、多效唑、高浓度生长素,这些激素能加快褪绿。但易使果实软化、出现掉果、不耐储运,使用这类激素促进着色的时候要注意与钙合用增强硬度。烯效唑: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并促进养分回流,可促进着色。复硝酚钠、芸苔素、胺鲜酯:促进光合作用、调节树体养分平衡,使色度平衡、光泽好、果均匀。成熟期良好光照有利于叶绿素分解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同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基础,有利于糖份流入果实。光质中以紫外线促进着色效果最好,可见光只有微弱作用,红外光无效。紫外线能诱发乙烯产生。适当低温能促进叶绿素分解,增加类胡萝卜合成,帮助果实上色。以胡萝卜素、叶黄素着色的柑橘,着色适温为19-24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着色。夜间低温,可减少呼吸强度、增加糖积累,使蛋白质合成减弱,促进色素形成。适当控水可使不溶性碳水化合物转为可溶性糖而有利于上色。同时可降低树体对氮的吸收。(4)土壤氮含量偏高(攻梢肥放太晚、使用长效氮肥)(8)树势太旺、枝条挂果偏少(结果母枝粗度0.4以上、挂果量少于3个)。比如砂糖橘,当果径达3.5-4厘米的时候才可以喷转色叶面肥。果实大小除了跟树势 、水肥供应有关,还跟前期的保果方式、是否施壮果肥等因素关系密切。类胡萝卜素都是糖的代谢物,糖份积累越多,着色也就越浓。秋梢不老熟时,新组织生长是要消耗糖份营养的,此时叶片中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会被新组织所利用,只有当大部分叶片完全老熟后才可能有多余的糖份积累流向果实。

促进柑橘着色主要通过水肥管理和喷施增色产品来实现,喷施时间一般在10月中下旬秋梢老熟后。(1)控肥:8月份后不施长效肥、9月份后不施速效肥、10月份后不施含氮水肥。(2)控水:成熟期要控制浇水量,保持适当干燥,雨水多的地方要做好排水工作。(3)修剪:对过密园进行适当修剪,保持树体通风透光。(4)促进着色的产品:叶面可喷施高磷高钾叶面肥、聚磷酸钾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多肽氨基酸叶面肥等。地面施黄腐酸钾、蛋白质水肥、甲壳素寡糖等小分子碳源肥料。(5)若树弱叶淡、阴雨寡照,可配施芸苔素、氨鲜酯等。(6)使用安全的硫磺或石硫合剂产品。树势壮旺、温度降下来后、有一定湿度才能用,会有少量落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