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生或将是明天的主流
6月,热力四射。
“苏超”爆火,一场省级业余足球联赛,意外成就了全国人民的网络狂欢。凭借“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让“内斗”彻底出圈。
LABUBU异军突起,从“丑萌”到全球顶流。不完美的设计,却成为年轻人对抗标准化审美的符号,凭借IP价值、情绪需求和市场运作火遍全球,彰显了情绪经济的胜利。
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正式上市,志在科技创新、高品质、高端化引领的小米汽车,1小时大定突破289000台!
有人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太快。
但是,看不懂的未必就不是“破局方法”,今天的新生未必不是明天的主流。
可能,真的像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说的那样,商业世界,就像在KTV唱歌,轮流掌握话筒。掌握话筒的人变了,表达方式就变了。
今天的成功法则已改变:文化扎根(如苏超)比强行营销更重要;情绪价值(如LABUBU)比功能满足更关键;长期主义(如小米汽车)比短期炒作更可持续……
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我们除了改变自己的认知,尝试融入之外,别无他法。
就像很多传统农资企业开始全员IP,从董事长到员工再到经销商,全部参与到其中,用这种参与感快速形成社群传播,提高企业的声量。
一些农资企业,为了摆脱“内卷”的国内市场,
开辟新航线,开始考虑如何让产品出海,如何让技术出海,再反哺国内市场。
···
商业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市场和消费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
相应地,我们对品牌的理解和品牌打造方式也应该及时刷新。
不要只关注产品,更要关注需求。
反观农资行业的品牌战略,也已经从“去营销化”发展到“精准定位”。用“技术驱动+用户洞察”,解决种植户的隐性痛点。
一个作者投稿,说当新型肥料成为增效剂企业的“对手”的时候,增效剂企业该如何重塑价值?
的确,市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产品长红,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妄念。
产品是在动态演变的。
有一些产品刚开始代表的是稀缺,能解决某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迭代,原来的稀缺产品可能慢慢降维成了常规产品。一些新生的产品,又慢慢崛起。周而复始。
所以,企业需要持续创新,才能维持品牌溢价。今天的新生,可能是明天的主流。
关键在于,能否挖掘出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需求,能否像苏超一样让用户玩起来,像LABUBU一样让情绪流动起来,像小米一样让技术尖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