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芒果用农药登记特征:199个产品,涉及咪鲜胺、甲维盐等62种有效成分
1.1 整体登记情况分析
截至2025年4月10日,中国农药信息网备案登记用于芒果病虫草害且登记证处于有效期内的农药登记证共有199个,其中单剂134个,占总登记证数量的67.3%;二元复配制剂65个,占32.7%。
按照农药类别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大类,其中杀菌剂107个,植物生长调节剂47个,杀虫剂44个,除草剂1个,分别占总登记证数量的53.8%、23.6%、22.1%和0.5%。登记的除草剂产品为18%草铵膦可溶液剂,毒性为中等毒,施用方法为定向茎叶喷雾。
登记的农药剂型共计14种,包括悬浮剂62个、可溶液剂30个、微乳剂25个、乳油20个、水分散颗粒剂19个、水剂12个、水乳剂11个、可湿性粉剂10个、可溶粉剂4个、颗粒剂2个、可分散油悬浮剂1个、可溶粒剂1个、微囊悬浮-悬浮剂1个、油悬浮剂1个,分别占总登记证数量的31.1%、15.0%、12.5%、10.0%、9.5%、6.0%、5.5%、5.0%、2.0%、1.0%、0.5%、0.5%、0.5%和0.5%。
登记产品的施用方法分为喷雾、浇灌法、浸果、密闭熏蒸和定向茎叶喷雾5种,其中施用方法为喷雾的产品数量183个,施用方法为浇灌法的产品数量11个,施用方法为浸果的产品数量10个,施用方法为密闭熏蒸的产品数量2个,施用方法为定向茎叶喷雾的产品数量1个,分别占总登记证数量的92.0%、5.5%、5.0%、1.0%和0.5%。
登记产品的毒性有微毒、低毒和中等毒3个等级,其中低毒产品175个,中等毒产品14个,微毒产品10个,分别占总登记证数量的87.9%、7.0%和5.0%。登记的有效成分共计62种,其中杀菌剂有效成分共计2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效成分共计20种,杀虫剂有效成分共计12种,除草剂有效成分1种,分别占总有效成分数量的46.8%、32.3%、19.4%和1.6%。
1.2 杀菌剂产品登记情况
登记用于芒果的杀菌剂有107个,有效成分共29种。其中单剂产品57个(表1),登记数量位列前5的农药依次为咪鲜胺(20个)、春雷霉素(11个)、吡唑醚菌酯(5个)、咪鲜胺锰盐(4个)、嘧菌酯(3个),合计占杀菌剂总数量的40.2%。复配制剂产品50个,登记数量排在前5位的农药依次是苯醚·嘧菌酯(18个)、肟菌·戊唑醇(13个)、唑醚·氟酰胺(2个)、氯氟醚·吡唑酯(2个)和咪锰·代森联(2个),合计占杀菌剂总数量的34.6%。苯醚甲环唑、肟菌酯、戊唑醇、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羟胺、氟吡菌酰胺、代森联、氟醚菌酰胺、喹啉酮、溴菌腈、多菌灵和吡唑萘菌胺这12种成分以复配形式登记,未以单剂的形式在芒果上登记。
表1 用于芒果的杀菌剂登记情况
从防治对象角度分析,登记用于防治炭疽病的产品最多(83个,占77.6%),其次是细菌性角斑病(16个,占15.0%)、白粉病(6个,占5.6%)和细菌性黑斑病(2个,占1.9%)。从登记剂型角度分析,登记在芒果上的杀菌剂剂型共9种,其中以悬浮剂为主,悬浮剂产品共计42个,占39.3%;水分散颗粒剂产品19个,占17.8%;乳油产品17个,占15.9%;可湿性粉剂10个,占9.3%;水剂产品8个,占7.5%;微乳剂产品4个,占3.7%;可溶液剂和水乳剂产品各3个,分别占2.8%;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1个,占0.9%。从登记产品毒性角度分析,低毒产品有95个,占88.8%;中等毒和微毒产品各6个,分别占5.6%;中等毒产品组合主要为吡唑醚菌酯(3个)、氢氧化铜(1个)、唑醚·咪鲜胺(1个)和唑醚·氟酰胺(1个)。
从杀菌剂施用方法角度分析,以喷雾方法为主,共计97个产品,占90.7%;还有涉及浸果和喷雾的产品共计10个,占9.3%,有效成分为咪鲜胺。 登记用于防治芒果炭疽病的产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咪鲜胺、苯醚·嘧菌酯和肟菌·戊唑醇3种产品,分别占防治炭疽病产品总数的24.1%、21.7%和15.7%;用于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产品中数量最多的是春雷霉素,共计11个产品,占防治细菌性角斑病产品总数的68.8%;用于防治芒果细菌性黑斑病2个产品的有效成分均为氢氧化铜。
1.3 杀虫剂产品登记情况
登记用于芒果的杀虫剂有44个,有效成分共12种。其中单剂产品41个(表2),登记数量位列前5的农药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9个)、高效氯氟氰菊酯(8个)、啶虫脒(7个)、多杀霉素(3个)、金龟子绿僵菌(2个),合计占杀虫剂总数量的88.6%;复配制剂产品3个,分别为氟啶·吡蚜酮(1个)、阿维·多霉素(1个)和吡虫·噻嗪酮(1个),合计占杀虫剂总数量的6.8%。复配制剂中阿维菌素、吡虫啉、噻嗪酮、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5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的形式在芒果上登记。
表2 用于芒果的杀虫剂登记情况
从防治对象角度分析,登记用于蓟马的产品最多(35个,占79.5%),其次是叶瘿蚊(8个,占18.2%)和介壳虫(1个,占2.3%)。从登记剂型角度分析,登记在芒果上的杀虫剂剂型共6种,其中以微乳剂为主,微乳剂产品共计19个,占43.2%;可溶液剂和水乳剂各8个,分别占18.2%;悬浮剂7个,占15.9%;可分散油悬浮剂和油悬浮剂产品各1个,分别占2.3%。从登记产品毒性角度分析,低毒产品有35个,占79.5%;中等毒产品7个,占15.9%,微毒产品2个,占4.5%。中等毒产品有效成分全部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在施用方法方面,44个杀虫剂的施用方法全部为喷雾。
登记用于防治芒果蓟马的产品中数量最多的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和多杀霉素3种产品,分别占防治蓟马产品总数的54.3%、20.0%和8.6%;用于防治芒果叶瘿蚊产品的有效成分全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共计8个产品;用于防治芒果介壳虫的产品共计1个,有效成分为吡虫·噻嗪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登记情况
登记用于芒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有47个,有效成分共20种。其中单剂产品35个(表3),登记数量位列前3的农药依次为赤霉酸(13个)、多效唑(12个)、乙烯利(2个),合计占植物生长调节剂总数量的57.4%;复配制剂产品12个,登记数量位列前3位的农药依次是24-表芸·寡糖(3个)、24-表芸·噻苯隆(2个)、赤霉·噻苯隆(2个),合计占植物生长调节剂总数量的14.9%。复配制剂中24-表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苄氨基嘌呤、氯吡脲、调环酸钙、S-诱抗素、萘乙酸、烯效唑、甲哌鎓9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的形式在芒果上登记。
表3 用于芒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情况
从登记用途角度分析,用于调节芒果生长的产品最多(37个,占78.7%);其次是控梢的产品(8个,占17.0%)和催熟的产品(2个,占4.3%)。从登记剂型角度分析,登记在芒果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剂型共8种,其中可溶液剂为主,可溶液剂产品共计18个,占38.3%;悬浮剂13个,占27.7%;可溶粉剂和水剂各4个,分别占8.5%;乳油3个,占6.4%;颗粒剂和微乳剂各2个,分别占4.3%;可溶粒剂1个,占2.1%;从登记产品毒性角度分析,低毒产品有45个,占95.7%;微毒产品2个,占4.3%;在施用方法方面,共计3种,其中以喷雾方法为主,共计34个产品,占72.3%;浇灌法产品11个,占23.4%;密闭熏蒸2个产品,占4.3%,有效成分为乙烯利,主要作用为催熟。
2.1 产品结构不合理及防治对象单一
登记用于芒果的农药产品总体数量较少,仅为香蕉和柑橘用农药产品总数量的29.6%和6.2%,且产品结构不合理,杀菌剂登记证数量占总登记证数量的50%以上,杀虫剂和除草剂可选产品数量缺乏,尤其是用于防控芒果园杂草的产品数量只有1个,难以满足芒果园的杂草防控需求。除此之外,登记的防治靶标集中,如杀菌剂中防治炭疽病的产品数量占比高达77.6%,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和白粉病的产品数量合计占20.6%,防治细菌性黑斑病的产品只有2个,芒果上常发生的许多重要病害如露水斑病、流胶病、疮痂病、蒂腐病和烟煤病均没有登记产品。杀虫剂中防治蓟马的产品数量占79.5%,防治叶瘿蚊和介壳虫的产品数量占20.5%,许多重要的害虫如横线叶尾蛾、脊胸天牛、小爪螨、切叶象甲缺乏专用登记产品。
2.2 产品同质化严重
登记用于芒果的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同质化严重,如杀菌剂产品中登记数量位列前五的农药咪鲜胺、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春雷霉素、吡唑醚菌酯的产品总数为67个,合计占杀菌剂总数的62.6%,其中含有效成分咪鲜胺的产品有28个,含嘧菌酯的产品有22个,含苯醚甲环唑的产品有20个,分别占杀菌剂总数的26.2%、20.6%和18.7%。
杀虫剂产品中登记数量位于前四的组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多杀霉素的产品总数为37个,合计占杀虫剂总数的84.1%,其中含有效成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产品有18个,含高效氯氟氰菊酯的产品有8个,含啶虫脒的产品有7个,分别占杀虫剂总数的40.9%、18.2%和15.9% 。
2.3 产品大多为单剂,复配制剂少
登记产品以单剂为主(134个,占67.3%),二元复配制剂次之(65个,占32.6%),无三元复配制剂。二元复配制剂中杀菌剂数量占76.9%,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制剂数量占18.4%,杀虫剂复配制剂数量仅占4.6%。与单剂相比,复配制剂不仅能扩大病虫害防治种类,同时能够减少用药次数和抗药性的产生。炭疽病防治过度依赖咪鲜胺(24个,占28.9%),缺少多作用位点复配方案。防治蓟马的杀虫剂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单剂为主(19个,占54.2%),缺乏与拟除虫菊酯或新烟碱类的复配,难以应对抗性种群。
2.4 常用药剂的抗药性问题
登记用于芒果的农药有效成分相对较少,长期高频率地使用同一种药剂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目前已有报道芒果炭疽病菌已对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噻菌灵]、代森锰锌、丙环唑和三唑酮等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芒果蒂腐病菌对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已产生抗药性。